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石头,石头在哪?”想到石头,袁西倏然惊醒。
石头是他的勤务兵,也是他家佣人清嫂的独子,清嫂说来可怜,生下石头后不久,丈夫就病死了,她一个人辛苦谋生拉扯石头长大。
好在石头乖巧,人也长得秀气,人见人爱,袁母怜惜清嫂,对石头也另眼相看,征得袁父同意后,让石头进了书房陪袁西读书,两个孩子年龄相仿,性格相近,很快就成为好朋友,名为主仆,实为兄弟。
读了几年书,石头便不想读了,袁父问他原因,答道不如习武,既可以强身还可保护少爷。袁父大喜,花重金请了拳脚师傅教授武艺,石头十三岁时,更是请来还俗少林和尚教他本事。石头聪慧,又肯吃苦,三年后练得一身好本领,寻常三、四个大汉不是他的对手。
袁西带着石头到省城心远中学求学时,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先是北平,后是上海,不久日本人又攻陷南京,三十余万国民被屠,千里长江染血,万千国民披素,华夏大地群情激奋,纷纷要求政府团结抗日。
与此同时,日军侵略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反而不断加快,在武汉、徐州等地与中国军队展开激战。
偌大的中国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誓死不做亡国奴,无数热血青年毅然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袁西记得清楚,自己的国学老师张笑韩放声大哭,对着学生连鞠三躬以示歉意,而后辞职投军;音乐老师何悦光含泪教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曲罢,台上台下哭声一片,何悦光大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身卑贱,亦可殉国。”带着数十同学从军去了。
这么多年,袁西南征北战,东讨西杀,心里盼望能遇到这些带他走上保家卫国道路的师长们,再叙师生之谊、同窗友情,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老师、学长们的爱国热情深深影响着袁西,1938年初夏,黄埔军校来南昌招生,袁西放弃了进大学深造的机会毅然报名,通过考试,成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第16期的学员,他和其他学院跟着带队教官乘坐火车来到位于广西桂林李家村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桂林分校。
李家村隶属柘木镇,地势依山傍水,风景清幽,村旁有甚多天然岩洞可用于防空,相思江从村子附近流过,婉转向北,在胡子岩处流入漓江。蔡锷蔡松坡先生就曾在此训练学兵营,国民政府此时在李家村办学,也算是传承有序。
袁西唯恐父亲阻拦,将要成行前才修书父亲,告诉父亲自己参军一事,并让石头把信送回家。
袁父收到书信,大惊而又大怒复又大喜,最后提笔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回?”条幅赠予袁西,袁父心绪难平,又写信给儿子,让他不要挂记家里,在军校里好好学习本领,将来好为国杀敌,还道不是为父年老也当持剑力斩倭寇,让他不敢小觑我汉家男儿。
袁西在李家村正式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桂林分校的课程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术科和学科。术科是学习军事技能,一般在操场或者野外训练;学科是学习文化知识,主要在教室内学习。
对于学科课程,袁西并不担心,毕竟他是省城名校的高中毕业生,毕业成绩也是优等,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地形学等学科学起来如同在重温课本,复习以往,学起来十分轻松,就是外语需要花些时间,军校外语选修两种语言:日语和英语,如果选择英语,袁西有一定的基础,学起来不会很辛苦,但是袁西考虑以后对日寇作战时,如果懂得日语可能会有一定帮助,就选修了日语,第一次上日语课时,他惊讶地发现,他的很多同学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学习日语,而不是英语。为此,教日语的高教官见了教英语的习教官总是高昂着头,神气得不行。
但是对于术科课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