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九、有斐君子 (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句话直接翻译的意思是,在京城周围方圆千里的范围之内,皆是百姓安居之地。对于修行而言,它是一个比喻。邦畿,就是京城,代表了我们生命修行的核心,即我们的心。邦畿千里,其实就是指我们生命所及的一切时空。维民所止,民,在观心修行中,它指的是念头。在我们生命所及的一切时空,皆是念头生灭之地。维民所止,“止”,含有“止、定、静、安”的意思,即“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心于何处安?在观心修行中,在每一个生命的当下,念念止妄,念念归真,心于当下止,当下定,当下静,当下安。我们这样的解读并不一定符合诗经中这句话的本意,也不一定符合这句话在《大学》中的本意,但我们可以借着这样的语言进行引申,体悟其中所隐含的意义,作为观心修行的借鉴。儒家的修行是生活化的,它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所有的言行、修行归到核心就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内心念头的观照,对内心动机的警觉,对自心本性的体悟。所以说观心修行,特别是在修行的初期,就是要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去观照自己的心。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意思是山林间的小鸟也知道选择一个安全的角落作为它的巢穴。那么远比小鸟更加灵明智慧的人类,更应该明白何处才是安心之所。所以下面一句说,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子曰,这个子就是孔子,曾子引用孔子的教导——对于止,一定要知其所止。一个山中的小鸟尚且知道止于何处,安于何处,人怎么能够还不如鸟呢?作为儒家的修行者,作为大学之道的修行者,就要明白止于何处,也就是止于大学之道,止于明明德,止于亲民,止于至善。整个大学之道的修行,一直就定在明明德和亲民的修行上面。当一个修行者能够将自己的全部生命都用于明明德和亲民的修行时,这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当一个人能够这样去做的时候,就叫做知其所止。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穆穆,形容文王的德行非常的深广、庄严。缉,有相续、继续之意,也代表始终如一的践行。熙,光明之意。敬,就是诚敬。熙敬,就是光明诚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德行深广的文王,始终如一地践行圣贤之道,光明诚敬,止于圣贤之道,止于光明诚敬。

“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儒家的修行有一个非常显着的特点,就是儒家它所倡导的精神,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这是与其他宗教教派所不同的地方。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是对于世界上三大主流文明的一种分析。文章中说,古希腊文明主要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华夏文明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明,研究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这种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在儒家的经典中,所有用于表述儒家核心精神的教导,主要都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包括这里说的仁、敬、孝、慈、信,说的都是在处理不同的人与人的关系的过程中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呜!重生七零后被糙汉掐腰猛宠 真龙劫 魔神御兽师 至尊箭神 天之炽之神圣帝国 隐藏修为而已,你真当我好欺负? 山人神棍鬼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