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无官一身轻,他整日畅饮酣醉,终成为“竹林七贤”中唯一以平民身份善终的人。据传在民国初年,宿县有荒冢,旁边有破庙残碑,当地百姓称其为刘伶墓和刘伶庙,不明真伪,再往后,这里也被拆除了。
阮籍的侄子阮咸在音乐上造诣极高,人称“神解”。当时,西晋重臣荀勖同样精通音乐,名声在阮咸之下,人称“暗解”。有一次,阮咸直言指出荀勖音律上的错误,由此招致荀勖嫉恨。后来,荀勖在司马炎面前进谗言,将阮咸赶出京城,外派始平太守。山涛曾举荐阮咸入朝为官,不过被司马炎以嗜酒虚浮为由拒绝。阮咸的晚年在始平郡落得个逍遥自在,他整天在音乐和沉醉中度过,寿终正寝。
半个多世纪后,到了东晋时代,在嵇康的故乡谯郡出了一位名叫戴逵的杰出隐士,他在绘画、雕塑、音乐上颇有造诣,且终其一生从未涉足官场。之所以提到他,是因为他所著的一部书——《竹林七贤论》。从那时起,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这七人便被世人合称为“竹林七贤”,一直传诵至今。“竹林七贤”在曹氏和司马氏腥风血雨的斗争中形成,又湮没于司马氏的强权之下,他们各自性格迥异、洒脱不羁,最终沿着自己的足迹走完了一生。诚然,“竹林七贤”一开始的政治立场倾向于曹氏,随后又向司马氏有了或多或少的妥协,但是,倘若就这样以政治立场来品评这七位贤人,那无疑是贬低了他们存在的意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占据重要地位,其实质在于他们对自由的追求和渴望。自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核心,触及每个人的内心。正因为此,“竹林七贤”的事迹才在两千年来受到无数人的敬仰和感怀。
司马昭的儿子们
二十几年前,高平陵政变前夕的那个深夜,年轻的司马昭曾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安眠。二十几年后,他权倾朝野,底气十足,早已今非昔比,似乎天下没有任何事能难得住他了。不过,还是有的,此刻,他面临着和当年曹操、孙权一样的难题——立嗣。这个困扰,不要说寻常老百姓,就算是那些权倾朝野的重臣、权臣,只要别摊上称王称帝这种麻烦事,大抵都是不会存在的。
毫无疑问,官拜丞相、高居晋王尊位的司马昭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他希望这份权力妥妥帖帖地传承给子嗣。他不能再用当年司马懿传给司马师,或是司马师传给自己的那一套方式,握着儿子的手说:“凭你自己本事接,接得住就接,接不住再还给人曹家。”他也不能寄希望于自己死后幸运地冒出傅嘏和钟会那样的“忠臣”来辅佐自己的儿子继续跟曹家拼。那是创业时的做法,不规范、不专业、不正大光明,纵然司马家族和“正大光明”这个词似乎离得很遥远,但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只要偷到了,时间一长也就是属于自己的了。
司马昭必须要确立世子,只有这样,这份来之不易的权柄才能在他死后,顺畅且合法地传承下去。
司马昭共生有九个儿子,这里简略介绍一遍。长子司马炎、次子司马攸,这两位后文将有大篇幅描写,这里不多说。其余七子分别是:司马兆(十岁早夭)、司马定国(三岁早夭)、司马广德(两岁早夭)、司马鉴、司马机、司马永祚(早夭)、司马延祚(幼年便身患不治之症)。
从司马昭这几个儿子的悲剧来看,基本上可以归为家门不幸之列。在这里,我们可以稍稍关注一下他几个儿子的名,当时双字的名很少见,可是司马昭居然给他四个儿子都取了双字名。从这些名中,可以清晰地理解什么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要知道,当司马昭生这几个儿子的时候还没有晋爵为公,他就已经要“定国”“永祚”(祚,乃是皇位、帝位之意)“延祚”了。他给儿子起的这些名,均代表他心中美好的愿望和理想,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起了僭越之名的儿子,无一有好结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