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
当然,如果不是站在上帝视角,刘文秀志在全歼吴三桂、李国翰、李国英所部清军的战略目标并不能说有错,毕竟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是他忽略了自己手下的这四万大军是什么样的成分,什么样的战斗力,那就是大大的不该了,更不是一个独挡一方的优秀军事统帅该犯的错误。
没错,他本部的人马战斗力强悍,在士气如此高涨的情况下,就算清军出城袭击也难改大局。可问题就在于,这支部队一半以上都是整编不久的云贵南明军,战斗力实在感人。
面对吴三桂这种身先士卒,手下还猛将如云,拼死冲杀的敌人,不说一触即溃吧,但最多也就是二触即溃了!
就拿张先壁本部的数千兵马来说,所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不是他们的战斗意志有多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是因为每一次张先壁都跑得太快了,敌人根本追不上。
这样的军队,除了打得过百姓,还能打得过谁?就这,也敢背水一战?特么的不是找死吗?自己几斤几两心里没点数?
而且,刘文秀改变了三面据险,俯扼清军的态势,使得自己的主力置于保宁城北,清军重兵防守,东、西背水的危境,也违背了兵法上“围师必缺”的原则。
吴三桂等人眼看已经没有退路,投降又是必死,惟有背城一战才可绝处逢生,所以才爆发了令人不得不惊叹的战斗力。
其实,刘文秀的心腹,灭虏将军王复臣在战前也劝说刘文秀集中兵力攻打保宁城的薄弱部,不给清军以可趁之机。可是这一正确意见遭到了刘文秀的断然拒绝,最终导致了保宁战役的惨败。
脑中回忆着刘文秀在历史上的惨败,孙可望一点也不敢耽误,还将刘文秀留在和溪关驻守的数百人马也一起带走了。
可是,当他们千辛万苦,费了大半个时辰,才赶到南津关,距离保宁城仅仅一河之隔的时候,孙可望看着眼前的断桥,这才记起来——渡桥早就被张先轸这个大聪明给砍断了。
无奈之下,孙可望只能指挥和溪关带来的数百兵丁,利用江边刘文秀大军之前收集的舟船,费了很大力气,才将手下那三百仍有战斗力的骑兵运了过去。
而当张虎带着一百余骑率先登陆江对岸,背水防守,孙可望刚刚上船的时候,天色已经蒙蒙亮。此时刘文秀大军主力齐集保宁城北,刘文秀本人更是登上东北山头亲自指挥攻城,数万大军排兵布阵,声势不可谓不浩大。
孙可望还在江中,便听到了城北方向传来的震天炮声,而炮声之中,隐约还有战象的嘶鸣吼叫声。昂首望去,便见江岸山头的薄雾之中,随着炮声,火光不时闪动。
等到剩下的两百骑也登陆上岸时,雾气已经散去大半,能见度大大提高,趁张虎整军之际,孙可望再次遥望城北,便见自江岸始,兵马如林,旌旗蔽山而下,横列十数里,一派气吞山河之势。
为了攻下保宁城,刘文秀可谓筹备已久,亲率主力大军在保宁城北摆下了精心设计的大阵,阵前列战象,然后是轰城的火炮,远战的鸟铳,紧接着是近战防御进攻所用的盾牌,长枪,匾刀,弓箭,如此层层叠叠,足有一里之长。可谓攻守兼备,坚不可摧!
随着火炮发射完毕,军中立即鼓噪出击,阵前的十几头战象率先开路,鸟铳兵,弓箭手,长枪兵,刀盾兵紧随其后,蜂拥而上攻城。
而城中的吴三桂,李国英等人也很清楚以骑兵对战象进行突击,根本不可能胜,就算突破了战象,其后层层叠叠的鸟铳,弓箭,刀斧长枪也不是吃素,如此一来,必败无疑。
于是,就如同原本历史上的那样,为了应对刘文秀大军的进攻,李国英命部下绿营兵改打八旗正兵旗,吸引攻城大军的注意,以便早在两日前便通过侦察得知攻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