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三章 周府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农历12月底。

浙省绍兴府会稽县,天刚亮,一夜的风雪已经停了。

天寒地冻,不宜行路,一些商贩、百姓只好在街上搭起简易的棚子或者用木板挡住屋顶。

一架拉着煤炭的驴车从城外驶向城内,车上坐着一壮一少,左边那位中年男子一身布衣,脸色灰黄,攀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

在是海边种地的人的通病,终日吹着海风,大抵就是这样的。

右边则是个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车夫则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一身灰布长衫,手里握着一根竹竿,时不时还会用竹竿挑一挑车上的木炭。

“成哥儿,我们就在这集市前面下!这一路多谢你了,等周老爷家的事忙完,你来我家,咱们喝两盅。”

“富庆哥,咱俩一同长大,乡里乡亲的,还说啥谢字?不过喝酒可以有啊,哈哈!”

车夫爽朗一笑,放缓车速,停在了集市前面。

……

除夕将至,吵吵嚷嚷的集市上,人来人往,何种吆喝声响起,看似热闹非凡,实则不过是苦中作乐罢了。

这些年来,面对西洋的入侵,清廷屡战屡败。

各种各样的丧权辱国条约没少签,NJ条约、AH条约、BJ条约,以及再过五年就会签署的MG条约……

现在正是华夏大地的至暗时刻。

这些条约所需要赔偿的白银全都被分摊在老百姓头上,沉重的赋税、各种横征暴敛压得黎民百姓根本喘不过气,人活得是连个盼头都没有。

大过年的,家里还能空出几个铜钱买东西,已经是为数不多的奢求了。

街上的人多是面黄肌瘦,衣衫单薄。

从驴车上下来的这对父子艰难的从人群中挤出。

张富庆看着身边的儿子,嘱咐着一会儿进了周府需要注意的忌讳。

“爹,放心吧,我知道了!”

父子二人相互答应着,走在人群中。

此时天空中朝阳初升、紫霞褪去,已经快到辰时(7-9点),集市上的人流量明显增加许多,父子俩不禁加快步伐。

周家府邸位于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乃是书香门第,当地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

迅哥儿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又捐官买了个内阁中书。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闲居在家,也就是张富庆口中的周老爷。

此日正值除夕,周家值年大祭祀,房门皆是大开,广盈宾客友朋。

不过闰土父子两人是‘忙月’,来当仆人的,可不是周府的宾客,没资格从正门进。

在张富庆的带领下,从侧边小门进,穿过一处庭园,来到了周府前院正堂。

正堂内。

一个身材稍显瘦削的中年人在堂中与宾客寒暄,穿着一件深褐色的褂子,身后站着一个身穿藏青色锦缎衣裳的妇人。

妇人身着淡蓝色绣金丝云纹的长袄,一双绣鞋也是用金线缝制而成,她的发髻挽起,插着金钗玉饰,手里拿着一串佛珠。

不出意外的话,这两位应该就是迅哥儿的父母了。

察觉到有人进来,周老爷目光微转,瞥见是张富庆父子,没有过多表情便收回目光,继续与宾客谈论着一些时事。

少顷,客人离去。

“老爷。”

张富庆带着儿子来到周老爷面前躬身施礼。

“富庆啊,这就是闰土吧,长得真俊!”

周老爷看着张富庆身边的孟可,面上带笑,只是笑容不至眼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综影视之灼华的实习期 大明:不交税就是通鞑虏 溺宠娇妃 代晋 爱国军阀 重生大秦我为皇 驻马太行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