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其次是戰術原則上的缺欠。正如我們在埃軍吹噓為堅不可摧的阿布奧格拉的蘇聯式三線塹壕陣地上所見到的那樣,陣地的翼側防護不嚴,以致後來為沙龍將軍的部隊所包圍,陣地首先從翼側崩潰。在這次戰鬥中當了俘虜的一個埃軍營長抗議說:&ldo;以軍太狡猾了,為什麼不堂而皇之地從正面進攻呢?&rdo;這使人感到埃軍的教條和民族的耿直。據說蘇軍在進攻行動中習慣於在接敵前將部隊成一字隊形展開進入戰鬥。這種傾向在埃軍中也見得到。總之,埃軍不象以軍那樣採取360°全方位的戰鬥態勢,而是容易採取限於某一正面的戰鬥態勢。在坦克的運用上也存在問題。通常把坦克配置在掩體中或者築城陣地後方的障礙中和反斜面上,這樣就奪去了裝甲部隊的最大長處‐‐機動性。這種運用方法同德蘇戰爭中庫爾斯克會戰的坦克運用方法如出一轍。另一個缺欠是將坦克分為三群,分別使用於突破、支援及擴張戰果,這就要求具有相當的訓練水平才能協調,而埃軍是不具備這個條件的。在炮兵運用上,埃軍恪守蘇聯式的集中運用原則,射擊任務由上一級司令部賦予,經常使用的是標準的射擊‐‐不動攔阻射擊、徐進彈幕射擊或指向同一目標的集中射擊。但在中東沙漠,同重視速度和奇襲的以色列裝甲部隊作戰,這個原則是行不通的。實際上,阿布奧格拉的要塞陣地後方的70門火炮群,於開戰第一天午夜12時許就遭到了以軍傘兵部隊的夜襲而潰散了。厭惡夜間戰鬥,這也是阿軍的一個特點。但到第四次中東戰爭時,阿軍的夜間戰鬥能力卻以嶄新的面貌表現出來。
157頁表格 埃及各時期所擁有的武器數量(1967-1973)
四、以軍的原則
以軍的地面作戰依據的是&ldo;hrsh原則&rdo;。hbsh是突破、追擊、坦克戰鬥、殲滅幾個希伯萊詞的縮略語。它主張在戰鬥的各個中間階段不是分散地使用部隊去完成各個任務,而是集中地使用部隊傾全力去完成上述四項任務。機動作戰是這個原則的核心。具體的實施方法是:裝甲部隊既要在敵火下修復坦克、後送傷員,又要在前進中補充油料、彈藥,還要不失時機地變換前進方向和調動部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進攻方向之容易變換,是因為以軍炮兵實現了自行化,而且炮兵的連長、營長與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同乘一輛車,他們還有權下令射擊,這就使火力和機動有機地結為一體,能夠隨時根據第一線需要迅速使用火力。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時,以軍的牽引火炮未能跟隨裝甲部隊在西奈半島的前進,這個痛苦的教訓促進了其裝甲部隊和炮兵一體化運用的實現。看來,戰爭總是把軍隊的強點和弱點不偏不倚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上面,我們簡要敘述了六天戰爭的戰果和阿方的失敗。阿拉伯國家的失敗原因並不等於以色列的獲勝原因。以色列六天戰爭取勝的原因,我們可以到以軍戰鬥力的三根支柱(卓越的空軍、優勢的裝甲部隊、迅速的動員體制)的周密的準備和主動的運用上去找(當然還有情報工作的密切配合)。在六天戰爭爆發之前,距開戰還有20天的5月16日,以色列就祭起了它的&ldo;傳家之寶&rdo;,下達了預備役動員令。這時,它的部隊的編組已經完成,最後的一次演習也已結束,以色列決心開戰了。
自古以來,完成兵力展開的一方所發起的進攻,總是將進攻一方所希望的作戰形式強加給對方,在很多情況下,這也就決定了戰爭的結局。以色列完全理解毛奇的這個原則。因此,事前完成動員後發動的六天戰爭,就好象弦上的箭,在瞅準時機之前,渡過了20天的緊張的戰前準備時間。這同第四次中東戰爭相比,是很大的一個不同點,從中似乎就可以尋到深刻的經驗教訓。
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