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發的根源和最大因素,其他都可以視作動因。另外,導致戰爭爆發還有下述三個原因;第一是1970年8月埃以雙方簽署停火協議及其挫折,第二是1972年1月開羅發生的反政府暴動,可以說這次暴動是使薩達特總統決心發動戰爭的直接原因,第三是1972年7月埃及驅逐蘇聯人提高了阿拉伯人的土氣和加速了發動戰爭的進程。
在這次戰爭中,不用說規定戰爭樣式的編制裝備,就連戰略戰術和作戰原則都是大國那一套。而且,戰爭指導,特別是前進的界限和末期指導,都是受大國的武器彈藥的補充情況和提供的情報以及大國軍隊的動向等這些外界因素制約的。似乎可以說,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克里姆林宮和白宮在同時打一個戰爭,戰爭的主宰者最初是阿以兩方,後來是美蘇兩家。這次戰爭的性質既不單純是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性質,也不完全是美蘇代理人戰爭的性質。阿拉伯民族主義在感情上與代理人戰爭是格格不入的。可以認為,在這裡,阿以的區域戰略和美蘇的世界戰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雙重結構。抽去這個雙重結構,便不能理解這次戰爭結束後所發生的賽普勒斯糾紛、葡萄牙政變,蘇伊土運河重新開放以及石油戰略給世界經濟造成混亂等問題。例如,由於受葡萄牙政變的影響,美國今後恐怕很難能繼續使用在這次戰爭中對以色列進行緊急支援時所使用過的北約成員國葡萄牙的亞速爾群島。
現代戰爭不純粹是軍事鬥爭,而是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有機結合併同時進行的戰爭。現代戰爭的特點就表現在這一點上。但現代戰爭又具有我們所不應忽略的軍事上的特點。這就是中東戰爭中的軍事方面的戰爭指導,並不是以克勞塞維茨的戰略思想為指針的,而是以利德爾&iddot;哈特的戰略思想為指針的。當我們研究現代戰爭的特點時,才能發現利德爾&iddot;哈特的間接路線戰略的精髓‐‐不是擊潰敵部隊--粉碎敵戰鬥意志,而是擾亂敵後方補給線和指揮中樞--粉碎敵戰鬥意志。那末,在這次戰爭中,對這種間接路線戰略是如何具體運用的呢?第一,從10月10日-11日以軍總參謀部對情況的判斷中能看出這一點。以軍在戈蘭高地轉入攻勢和在西奈半島進行決戰,作出這種
重大的作戰轉變的決斷,是在10月10日敘軍放棄進攻和戰鬥意志受挫之後。阿薩德總統的弟弟里法德&iddot;阿薩德指揮的獨立裝甲旅(坦克300輛)這張最後王牌,於10月7日黃昏進攻受挫,導致了這個結果。
同樣,10月10日-11日以色列在西奈戰線的迎擊戰術的決斷,是根據利德爾&iddot;哈特的戰術上的防禦隱藏著戰略上的攻勢的教誨作出的。第二,是以軍於10月15日發起的渡河進攻作戰期間。這是埃軍進攻受挫後在心理上發生動搖的期間。此時以軍貫徹了利德爾&iddot;哈特的要抓住大規模反攻戰機的教誨。此外,反攻的目標不是埃軍第2和第
3集團軍本身,而是指向埃軍的後方補給線。進攻的方向選擇的是一條敵人預料不到或準備不足的路線(期待性最小的路線)‐‐蘇伊士城方向。以軍包圍埃軍第3集團軍的這種間接路線戰略的意義在於,它與利德爾&iddot;哈特的戰史研究的結論不謀而合。利德爾&iddot;哈特認為,最好的辦法是首先集中兵力打擊次要敵人(第3集團軍),而不要首先企圖去殲滅主要敵人(第2集團軍),不要以為主要敵人失敗以後次要敵人會隨之而自行崩潰。
2. 以色列軍隊是如何吸取和消化利德爾&iddot;哈特的間接路線戰略的
1971年伊加爾&iddot;亞丁將軍說;&ldo;利德爾&iddot;哈特告訴人們的,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我們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