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50章 圆梦人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到扬州,这条路多少熟悉。

可是自从八年前外婆过世,自己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这次不是父亲到扬州公干,正好顺路,可能还没有机会回来看看。

正在两人说笑的时候,前面仆从过来告诉小姐,老爷说在前方不远就是码头,正好休整一下,再转乘马车去扬州。

孟大人坐在船舱里沉思,作为翰林院的一位四品学士,一直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站队,不结党,有活就干,从不讨价还价,是翰林院公认的老好人。

不是没有人想着拉拢或者打压他,可是架不住他出身好,学问扎实。

孟庆和,字宜章,孟子嫡系后人,三十七代孙,曾祖父为孟子三十三代嫡孙。

只是孟庆和祖父排行第二,成年分家后迁出孟家大院,战乱后南下定居高邮,再迁京都。

孟庆和祖父、父亲一生在乡间教书育人,从没想过举仕朝堂,到现在高邮附近的很多官吏都出自他们的启蒙。

孟庆和出生后,父亲改变了想法,国家已经非常强盛了,俗话说,乱世乡间盛世朝,这个时候需要秉承祖辈的传承,为国为民出力。

说来也巧,孟庆和正是绍宁二十三年甲榜第五,正儿八经的两榜进士。

先后做过庶吉士、编修、编撰,在翰林院一待就是十多年,从七品升到现在的四品,总算是迈进了领导阶层。

现在的翰林院内,掌院大学士管着整个翰林院,还有三位大学士是不管杂事的,单纯负责侍候当今圣上,也就是名誉称号,最终做事的其实是六到七位的翰林学士,也称为侍讲学士。

孟庆和非常郁闷,他到现在都没有搞清楚,这次到扬州为啥是自己来。

一般侍讲学士是不出京的,像监督地方学政的事最多就是翰林院派个六七品的编撰来了就好,毕竟学政本来就是正四品。

要说自己得罪了人,不至于,再说,得罪谁也不能把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上啊。

扬州可是个美差,这里本来就不存在什么以次充好的关系之说,闭着眼找,都完全符合要求。

也确实,你想,扬州本来就是文风兴盛之地,只要不是那种垮掉的纨绔子弟,纯粹的文人哪个不是经过县府两级的挑选,那都是优中选优,没有两把刷子想从这里吐出来,那是做梦。

孟学士不争不抢,淡泊名利,不代表他是傻子。朝堂上的争斗他不关心,也不参与,但他还是知道厉害关系的,不说别的,既来之则安之吧。

他哪里知道,为了这个位置,朝堂里差点闹翻天。

本来任命曹原做扬州巡察使是吴王和于公两人的无奈之举,杨坤调任建邺,让扬州处于不利局面,

曹原资历算是勉强了一点,比其他候选人有点任职不足,只是于公为了让新政快速推行,说服了圣上,才得以在内阁通过。

熙宁九年的海匪抢劫把原巡察使杨坤推到了不利之地,还是有点缺乏实战经历,对于海匪估计不足,也就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

严格说起来,免职都是正常的处分,又是于公保了他。

新任巡察使曹原到是稳当多了,吸取了教训,充分利用了一些原有的资源,维持了现在扬州的稳定局面,眼看着经济发展迈入了快车道。

当然,这中间也有袁睿的功劳,正是他一系列的动作盘活了民间资金,促进融通的进一步发展。

也正是这样的大环境,让保守派感觉到了危机,按照现在的形势,接下来,曹原难免在扬州进一步推行新政,这是不能允许的。

他们倒不是想着用院试来扳倒曹原,这个可能性不大,但是给他添点乱子这是可以的,只要有了口实,接下来就有其他办法了。

于是这次院试监察就显得格外重要,双方的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三国:家父,曹孟德 冷清王爷精灵妃 我在火影证仙王 王妃如云,智斗腹黑王爷 大唐春色,风流太子李承乾 穿越到鹿鼎记做韦小宝 匪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