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七十一章 一封家书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城。但如何伐谋和伐交,他并不知道,只有进城后再慢慢地想办法。

李智云知道,亲自带人进城,自然十分危险。可是,除此之外,别无良策。所以,斟酌再三之后,他觉得,为了救出堂叔他们,这个险自己必须得冒。

李智云曾经去过夏县,不少人都认识他,为了防止身份被人识破,必须进行化装。他让伙夫用糯米熬粥,制成了糨糊,然后剪下猪崽的细毛当胡须,用糨糊贴在嘴唇和下巴上。弄完后,用铜镜一照,原来有些稚嫩的面容多了几分沧桑感,年龄一下子大了好几岁,连自己看着也觉得陌生。看来,化妆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蔡虎也去过夏县,李智云如法炮制,给他也化了妆。

那只燧发式手枪不能带了,那玩意儿尺寸太大,没法藏在身上。如果他背着一支手枪走进县城,必然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他带了一把剑。古代的书生喜欢佩剑,不管会不会武功,他们都要身佩一把宝剑,以表示自己文武双全。

李智云和蔡虎又去了一趟高阳镇,按照各人的尺码,向居民购买了几套衣服。他穿上一件青色隐花绸布、圆领大袖的襕衫,佩上宝剑,看上去就像一名仗剑游学天下的书生。他们给樊书香买了一件蓝色带碎花的襦裙,她穿上后像一名丫鬟。而蔡虎则穿了一件紫色素布襜褕,装扮成管家。

他们又花钱向当地富户租了一辆车窗雕花、顶蓬垂着流苏的马车,在军中找了一位会赶车的校尉,名叫王文清。王校尉名字听上去很雅致,但人长得黝黑粗壮,穿上粗麻布服,看上去还真像一名车把式。

折腾一番后,四个人就赶着马车出发了。五十里的路程,半天就到了。到了夏县县城外面,李智云、樊书香和蔡虎下了马车,跟着马车往前走。城门那儿有士兵把守,他们正在检查进城的行人。

几个人走到城门口,一名士兵拦住了马车,大声道:“干什么的?”李智云面带微笑,语气柔和地:“长官,我们是外乡来的,进城走亲戚。”

“走亲戚?”士兵的目光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扫了一遍,点头道,“那好吧,快交钱。”

“交什么钱?”

“城门税。”

“我们又不是行商货贩,交什么城门税?”蔡虎不解地。

“魏王的命令,不管是不是行商货贩,进城都得交城门税。每人五十文,你们四个人,一共两百文。”

李智云听明白了,城门税原先只收商贩的,吕崇茂把它扩大到针对所有人,实际上成了过路费。蔡虎还想争辩,李智云道:“算了,给他吧。”蔡虎掏出碎银,递给了守门士兵。

交了银子后,四个人顺利地进了城。李智云回头看了一眼,这些士兵把守在城门口,就是专门收取过路费的。吕崇茂不仅僭越称王,而且横征暴敛,进城就要交五十文,如此苛捐杂税,夏县的百姓恐怕要遭殃了。

进了县城后,他们沿着大街往前走去。仅仅半年多的时间,县城已经完全变了样,几乎让李智云认不出来了。当然,不是指街上的景物有了什么变化,而是街上的人完全变样了。在他的印象之中,夏县是个丰饶富庶之地,百姓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可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街上的许多人似乎营养不良,面带菜色。更令他不解的是,街道两旁还聚集着许多流民,这些人衣衫褴褛,居无定所,有些人在店铺的屋檐下面铺了一些稻草,上面摆放着肮脏破旧的被褥,还有人在空地上用油布搭设了简易的棚子。穿着破衣烂衫的孩童追着行人讨要铜钱,一些流浪汉坐在街旁发呆,他们目光空洞,表情麻木。

李智云不知道这些流民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是夏县本地人,还是从外乡逃难来的呢?

他们赶着马车去了驿馆。驿馆本来是用来接待官员的,夏县脱离大唐后,现在主要用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人在大明,我是朱瞻基 四合院从1962开始 从木头开始打造传奇舰队 全家流放:我搬空国库去逃荒! 赤旗 世子你别乱来 赘婿重生,我以棋子弈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