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而且还可以通过奏书向天子上奏提议。
但内阁学士却没有任何的实权,甚至明确规定不能向天子上奏书进谏,这相当于剥夺了内阁学士直接参与政事的权力。
在这种严格的限制之下,内阁大学士就真的成了天子私人的尚书了——外朝官觉不会再买他们的账了。
如此一来,大汉朝堂的政事要么是由下往上传,要么就是由上往下传,内阁只不过是中间传达的一环。
《衙署会要》的第三部分则写了一种新的奏书制度——上封事制度。
在以前的大汉,天下臣民皆可向皇帝上奏书,所有奏书都一式两份。副本可以由尚书署拆阅,正本则留给天子查阅。
昔日,霍光主政尚书署的时候,拆阅到不合自己心意的奏书时,会提前扣押下来,轻而易举地让天子不知天下大事。
而且,不只是尚书署有权拆阅副本,从公车司马到御史大夫,经手的官员均可以拆阅副本,官员上奏之事极易走漏风声。
不知道多少官员弹劾霍党的奏书,还没有送到天子手里,就提前被拦截了下来。
以至于天子还没有看到那些奏书,上书弹劾者就已经下到诏狱或者被枉杀了。
只有确保奏书的秘密性,才能有效地监督朝臣,不让天子的耳目受到阻塞。
而这上封事制度就是为了杜绝奏书内容走漏,朝堂大事被人私窥的情况的。
首先,所有官员的奏书必须自己写,不可假于他人之手,同时废除副本,只留正本。
其次,奏书写好之后,要用丝袋和印泥火漆严格密封,到达内阁之前任何人不得私拆,内阁拆阅时须有五位学士在场。
再次,丝袋分黑白两色,不需要处置的谏言奏书用黑袋装,需要处置的政事奏书由白袋装,袋上需写衙署及官员名称。
最后,奏书送达未央宫北门下的公车司马室后,直接送至内阁,无关人员不可触碰,否则杀无赦。
有了这上封事制度,不管是百姓举劾官员,还是下官弹劾上官,保密性都强了许多,更能起到官民相互监察的作用。
……
一众朝臣拿到书之后,那前殿上“嗡嗡”的议论之声逐渐就平息了下来,只留下了“哗啦哗啦”的翻书声。
百官们一个个都低着头,循着目录,在《衙署会要》上寻找自己的官衙和自己的官职。
只有确定自己的官职没有被裁撤之后,他们才如释重负地露出了的笑意。
只要自己的官职和品秩还在,那一个月几十斛的钱粮还可以接着领,在朝堂上就还有一席之地。
那天子的变法新政,似乎也不算太糟糕,至少没有让他们丢官去职。
相比于受影响较小的外朝官,七个内阁大学士的脸色却有一些凝重。
他们细细地看着《衙署会要》与内阁制和上封事制相关的内容,越来越清晰地明白天子的意图了。
今日,天子骤然对朝堂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变法,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在打压相权的同时扩大君权。
而借由这朝堂上的变法新政,他们也越发地明白天子此举更深远的目的。
看来,天子以后的变法新政动静一定惊天动地,也许真的会如同那鞭炮一样刚猛暴烈。
否则,天子也不可能如此大刀阔斧地从朝堂中枢开始变法。
先变这朝堂的格局,将朝政掌握在手中,就是为了日后让其他的变法新政更顺利。
想通了这一个关节,这七个新晋的内阁大学士的表情就各有不同了。
魏相是期待。
韩增和赵充国是淡漠。
张安世、丙吉、韦贤和刘德则是担忧和迷茫。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