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58章 目瞪口呆的王安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朱由校迅速召见了内阁大臣,向几位阁臣陈述了山西晋商们在私底下做的那些骇人听闻的勾当。

然后迅速由内阁拟旨,朱由校用印,将朱由校的旨意,传至山西。

接下来的几天里,朱由校又去了两趟兵仗局,回来之后便是一副失魂落魄,受了打击的样子,就连后宫也不进了,可把王安给吓坏了。

\\\"皇爷,您这些日子到底是怎么了?\\\"终于有一天,王安实在忍不住问道。

这些天朱由校整天便是在宣纸上,写写画画,关键王安还看不懂朱由校这画的是什么。

听得王安的话后,朱由校这才苦笑一声。

前几日他信心满满的去了兵仗局,想要看一看武器与铠甲的制造过程,想凭借自己后世掌握的一些知识,看看能不能将铁练成钢,在这些古人面前大秀一把。

结果真正见识到了才发现,自己真是小瞧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那点浅薄的知识,在这些兢兢业业几十年的老匠人面前,根本算不得什么。不仅没有提出一丝建议,反而受了不少打击。

只能在铁匠炉面前,匆匆留下了一句,\\\"可以想办法提高火焰温度,使铁变成液体\\\"便在众多匠人面面相觑的目光中回到了紫禁城。

不过这件事也让朱由校充分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便是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情,就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朱由校随即下令,将兵仗局匠人们的俸禄提升了一倍,让他们严格把控装备质量。并且鼓励尝试生铁练钢,倒是令不少手艺人感激涕零,他们的待遇已经不知道多久没有提升过了。

兵仗局的掌印太监也换成了王安的一个心腹,专门负责监督考核打造出来的装备质量。这么重要的核心部门,必须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见无法生铁成钢,不死心的朱由校又开始打起了粗盐提纯的主意。

在中国的历史上,盐商,是一个传奇的群体。自从隋唐时期逐步放开盐禁,引入商人参与盐业以来,历朝历代都流传着关于盐商巨富的传说。更是在明朝的时候,达到巅峰。

在明朝初年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改变北方边防军队粮饷运输的困难局面,从洪武三年起,明朝实行了“开中制度“:由商人向北方运输粮草,粮草运到后,政府按照一定比例给商人发放凭证,商人以这种凭证到各地盐场支取食盐。

这就是所谓的\\\"盐引\\\"。

而又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盐商们与官员相互勾结,早就形成了一个尾大不掉的利益链。他们贩卖的私盐,数目庞大,且不上税,自然积累了滔天的财富。

当然,也跟官营的价格有关。官盐的价格偏高,且口感不好,但是受限于采盐的成本以及运输成本,官盐的价格一直高居不下。相比要而言,普通老百姓自然更愿意选择价格稍低,且口感更好的私盐。这也就导致了大盐商们的崛起。

不过即便是价格更为低廉的私盐,也并非咱们后世人所吃的那种雪花盐。而是依旧包含杂质,难以入口。

朱由校就打算从这一点上入手,制造出更为优秀的食盐,从而为国家增加税收,也提高老百姓们的生活质量。

粗盐提纯相对而言就简单很多了,而且可行性也非常的高。

古代的制盐技术也比较落后,大概就是从海水中或者盐湖中提取,然后过滤,便得到了粗盐。

更为精细的精盐则是经过反复打磨,过滤,专供贵族阶级使用的。

一直到了清末,光绪年间,西方的技术涌入中国,这才使得中国的制盐技术有了一个飞速的提高。

不过经过这些天的回忆以及强行配比,朱由校终于是将初中老师教给他的那点知识重新回忆了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三国:家父,曹孟德 冷清王爷精灵妃 我在火影证仙王 王妃如云,智斗腹黑王爷 大唐春色,风流太子李承乾 穿越到鹿鼎记做韦小宝 匪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