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九十五章 扶持医家 (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拿着兵员名单的信使,骑快马最先回到了洛阳。

华耀先看完了朱儁和臧冥送回来的密信,心里放下了心。

再看丹阳郡和吴郡各县选拔地区呈报上来的人员名单,嘴角也不由得露出了一丝满意的微笑。

“仲豫,元常,如今新兵快回来洛阳了,不知你们觉得由谁来负责训练他们呢?”

钟繇想了想,斟酌道:“少年军官预备营乃是大汉未来军中人才培养之地,已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军中老将教授。

这营新兵,作为陛下以后的亲卫兵,必须陛下以及陛下的心腹亲信训练方可。”

“嗯!眼下大汉最出名的就是凉州三明了。

然,段纪明在负责守卫边关,脱不开身。

张然明和皇甫威明又已经有了任务在身,朕也想不出还有谁人可担此重任!”

华耀听了,不由得想起了近段时间卧病在家的皇甫规。

听说他病得挺重的,想想他在原来历史上于公元174年去世,没几年活了。

皇甫嵩在三辅之地长安任军司马,负责统筹练兵一事,倒是搞得有声有色,时任长安令的中山王后代,刘基也曾多次上密奏表示赞誉。

而皇甫规已经病了二月有余,也不知其病情到底如何。

“不知,皇甫老将军如今病情如何了?宫内的医师不大行呀!”

华耀幽幽叹口气,又小小声嘀咕了一句。

如今汉末这个医疗水平,的确低下的可以,任何一点小风寒都有可能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钟繇笑了笑说:“陛下放心,臣听说皇甫老将军之子,送老将军去找南阳的名医张伯祖医治,已然无大碍了!”

“张伯祖吗?他是何人?是张仲景的长兄吗?医术如何?”

华耀微微一愣,提起南阳姓张的医师,不由想起历史上最着名的那个“医圣”,随即一脸急切的来了一个三连问。

“呃!”

钟繇有些懵,刚刚不是还在聊新兵的事情呢,怎么转头又关心起医匠了?

“张伯祖,名兴,伯祖乃其字也,出身南阳,家中世代为医。

为人性格沉稳,生活节俭。

医学造诣十分高深,还经常为穷苦百姓免费医治,故而在当地颇受人敬重。”

“那此人和张仲景是什么关系?张仲景也是南阳人。”

“张仲景?臣却不知此人!”

听到天子冷不丁的一问,钟繇仔细想了想,脑海中并无此人一丝信息,只好摇了摇头。

“不过,他们若皆是南阳人,又为医者,想必是同族。”

“哦,有很大可能!”这个时代的人,同姓又同职业同地方,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同族。

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着《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而且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着。

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着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这是后世对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的评价。

不说起皇甫规,华耀差点就忘记了医学之事。

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是什么?

那就是人口,人口的流失除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人在大明,我是朱瞻基 四合院从1962开始 从木头开始打造传奇舰队 全家流放:我搬空国库去逃荒! 赤旗 世子你别乱来 赘婿重生,我以棋子弈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