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69章 借钱 (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过了几天,林洋港押解了几十车银子到南京来。箱子上面盖着厚厚的大米,下面码着整整齐齐的白花花的银子。

朱允熥派蒋瓛和他交接,收了银子也不存入户部,而是封存在皇宫附近的金陵大街的离宫里,派重兵把守。

交接完银子,朱允熥在文华殿召见了林洋港。朱允熥笑道:

\\\"你能挣下这么多银子,也是个有本事的人,不必这么拘束,坐下说话。\\\"

林洋港不肯坐,恭恭敬敬垂手站着,道:\\\"全赖陛下庇佑。\\\"

朱允熥淡淡一笑,\\\"扬州地面上,盐商共有多少身家?\\\"

同行是冤家,林洋港被朝廷榨取了300万两白银,自然要给同行挖坑,\\\"据草民粗略估计,不下2000万两银子。\\\"

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不到3000万两,收支相抵,能略有盈余就不错了,扬州盐商这么有钱,朱允熥下巴都惊脱臼了,\\\"有这么多吗?\\\"

\\\"有!扬州十大盐商的家底草民还是清楚的。\\\"

朱允熥眼里放出精光。

历朝历代都把盐商当poS机,没钱的时候就刷一下。

朱允熥不想零敲碎打,他要干一票大的:

以扬州盐商的财富为准备金,创立明朝银行系统,用纸币的流通代替金银和铜钱的流通。

纸币的发行必须以一定的准备金为基础,否则就是耍流氓。但朱元璋显然不把这条铁律放在眼里。

按他的规定:大明宝钞一贯\\u003d黄金0.25两\\u003d白银一两\\u003d铜钱一千\\u003d米一石。

朝廷前期还算守规矩,从洪武八年开始,画风突变,户部印钞局在朱元璋的强逼之下,卯足了劲发行宝钞。

到朱元璋嗝屁的洪武三十一年,年发行量高达515万锭纸币,但户部没有一锭金银、一串铜钱、一袋大米来给纸币提供信用担保!

也就是说,大明宝钞是在刺刀下流通的。朝廷发行宝钞,但是收税赋只收金、银、铜钱和实物。

并且禁止民间流通金银,只准用纸币,否则判刑。

这就是毫无掩饰的掠夺。

市面上流通的纸币日益增多,多到泛滥成灾的地步,通货膨胀无限发展。

洪武初年,一贯宝钞可以买米一石。

洪武三十年,十贯宝钞可以买米一石。

朱瞻基时期,五十贯宝钞可以买米一石。

朱祁镇时期,一百贯宝钞可以买米一石。

朱佑樘时期,大明宝钞连厕纸都不如了,终于寿终正寝。

这种不讲武德的行为是要遭天谴受天罚的。

朱允熥上位后,拔乱反正,果断停印大明宝钞,并且开始用真金白银兑换宝钞,规定1两白银\\u003d10贯宝钞,并且兑换回来的宝钞一律销毁,不再继续在市面上流通。

大明宝钞岌岌可危的信用总算保住了,一石米的价格始终维持在十贯\/石。

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一些了。

然而,国库的银子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急剧减少,官员发不出官饷,军队发不出军饷,朝廷上下呼声四起:

\\\"皇上,重开印钞机吧?再苦一苦白姓吧?\\\"

\\\"滚!\\\"

幸好,\\\"借\\\"到了300万两白银,有了这笔巨款,朝廷的财政警报就可以暂时解除了。

虽然是强\\\"借\\\"的,但信用必须讲。

朱允熥铺开纸,挥毫写下了:

欠条

今借扬州盐商林洋港白银三百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抗日之铁血远征军 赛罗:蓝色披风的少年 始更 老爹求我当太子我却帮老哥战天下 朕都登基了,到底跟谁接头楚牧 光荣使命1937 烈焱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