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
淡红残雨压飞埃,清籞霏微霁色开。
青鸟拂云归阆苑,白鱼吹浪过蓬莱。
神仙此日应同驻,车马何人不暂回。
半向金鳌桥上望,水南犹自转轻雷。
这是阮元收录进自己诗集的第一首诗作。
阮元有一句话说得没错,会试取录与否,最后还是要看主考的意思。而这个时候,王杰、铁保等人,也正在夜以继日的分阅考卷,拟写评语,决定着举人们的命运。
“浑厚流转,曲折如题……应弦合拍,节奏天然……一语抵人千百……哈哈,阳复啊,你这评语,一语中的而不失韵味,可让我怎么下笔呦。”说这话的大臣乃是副主考铁保,字冶亭,而此时坐在他对面的一位大臣,名叫管干珍,字阳复,看来这话便是说给他听的了。
那管干珍听了铁保之语,也笑道:“这文章原是不错,若没有这般文笔,我也写不出这样评语呢。‘秋’字二十九号,我看是个可用之人。”
铁保道:“嗯……酝酿深厚,高挹群言,不错,这评语也不错。我看这文章,也确有一番意韵,不如我也同意取中了吧?我的评语嘛……洗尽铅华,风格遒上,如何?王中堂可还要再看一下?”
王杰坐在三人正中,听着这篇卷子,管干珍与铁保都已同意取录,也自拿过来看了一遍,道:“其实这篇文章,初次批阅,便在我这里,我看着也觉得文笔醇正,功力深厚,早已在取录之列了。”说着在卷子上写道:“冲和恬雅,机到神流”八个字。又向下翻着,忽然看到一篇,疑道:“阳复啊,这‘秋’字三十七号,你之前是未曾看到,还是另有想法?怎么评语这里,竟一字未着呢?”
说着,王杰又走下来,把卷子还给管干珍,只见那“秋”字三十七号卷上,虽有个“荐”字,可批语、取录与否两处,却仍是空白。
“这‘秋’字三十七号三场文章,我都看过,好些地方,只觉典故生涩,言语不通,只怕行文之人,是有意卖弄学问。故而我一直不愿写下评语,还要等冶亭大人和王中堂再行商议,才好决定。”会试之中,若是有试卷出现争议,不知取录与否,考官们只能再行商议,最终选出的卷子,总是要所有人一致同意取录才是。
王杰听管干珍这样说,反倒来了兴趣,笑道:“那既然如此,我们便将这‘秋’字三十七号的三场试卷,都拿过来,我们一一看看,这人到底是才学渊博,还是有意炫技,如何?”说着下面官员已开始分卷查阅,不一会儿,这人的三场试卷,都已经呈到了王杰三人面前。
王杰看了看这人的四书文,又看过策论,问道:“我看这人行文笔迹,都还算不错啊。内容嘛……嗯,也有不少可取之处,若是取了做贡士,我想名次是低不得的,却不知阳复有何不通?”
管干珍指着五经文中一句话问道:“王中堂,何为‘五瑞不备,半璧不复?’这般用语,在下实不知从何得来。”
王杰沉吟半晌,尚未作答,只听下首一位六品官员说道:“管大人或是不知,此语出自《白虎通义》,所谓五瑞,指的是周天子时五种玉器,分别是珪、璧、琮、璜、璋,所谓半璧,便是五瑞中的‘璜’,这‘璜’在周时,做征召之用,所谓‘半璧不复’,便是说天子失去了征召天下诸侯的能力,成了徒有虚名之人,或是权臣擅权,天子威仪,无从施展,大抵如此。”
其实管干珍也是进士出身,但他平日所长在宋儒着述,而《白虎通义》原是东汉经典,清代士子参加科举,并不要求了解,他略有不通之处,倒也是常事。而且管干珍平日为官,多致力于水利漕运之事,经术虽也精通,这一两年却有些生疏。
管干珍看了一眼那人,道:“是吏部的关芝田啊,我看这卷子上,这个‘荐’字,还是你所写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