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尚浅、积累不足;亦或是对于武学的钻研尚未臻至足以突破金丹期的境界。
不仅如此,这种观念代代相传,师父们也总是这般告诫弟子,久而久之,它已然成为了武者之间约定俗成的共识。
然而,直到北宋末年,少林寺那位默默无闻的扫地僧横空出世,才终于揭开了“武学障”的神秘面纱。
依照他的理论,修习至高无上的武功之时,必然会与“武学障”相伴相生。而且,随着修行者对武艺钻研愈发精深,“武学障”也会变得越发强大。若是无法深入探究武学之道,便绝无可能实现从筑基期到金丹期的跨越。如此看来,这无疑是一道两难的选择题,以当时的状况而言,似乎根本找不到解决之法。
实际上,当武者被“武学障”缠身之后,他们体内不仅会产生各种隐性疾病,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病症将对他们未来的修行造成极大阻碍。具体来说,当患有“武学障”的武者试图从筑基期巅峰跨越至金丹期时,他们丹田内所凝聚成的金丹外层将会形成一层异常坚固的金黄色外壳——即所谓的“武学障”外壳。这层外壳宛如鸡蛋壳般严密地包裹着元婴,使得后者只能在其中悄然孕育成长。
然而,问题在于这层“武学障”外壳实在太过坚硬,几乎坚不可摧。无论武者如何努力,都难以将其击破。于是乎,被困于金丹之内的元婴便失去了破壳而出的机会,最终只能命丧黄泉。
相比之下,那些并未受到“武学障”影响的武者们所结成的金丹,其外壳通常呈现出浅黄色调。这种正常的金丹外壳在硬度上要远远逊色于“武学障”外壳,正因如此,十位处于金丹期巅峰的武者当中,少说也能有一人成功突破瓶颈,晋升为元婴期修士。
可惜的是,数千年来,人们已经很少见到浅黄色的金丹外壳。久而久之,众人逐渐默认了金丹的外壳理应是金黄色的这一观念。
扫地僧在钻研武学之道时,持续地运用佛法去消解武学之中那极其细微的“武学障”所带来的潜在危险,并将这些隐患扼杀于摇篮之中。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对自身躯体极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只有如此,方能洞悉自己的身体究竟在何处存在着微妙的问题。
倘若对身体不够敏感,等到察觉到“武学障”之时,恐怕已然病入膏肓,即便是如扫地僧这般强大的人物,也仅仅只能缓解症状而无法根治。
而扫地僧恰恰就是那种对自身状况有着超乎寻常敏感度的绝世高手。这类武者的珍稀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各类稀有的神奇体质。他们犹如凤毛麟角般罕见,举世难寻。
如果只是对自己的身体敏感而不了解“武学障”的知识,也是无法克服这种障碍的,而且很明显扫地僧并没有准备将自己研究的“武学障”的知识传授给大家。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像他这样的体质的人实在太少,告诉他们也没有任何意义,反倒会打消他们学习高深武学的积极性,最终对中原武林反而有害。
实际上,扫地僧金丹期的金丹外壳就是浅黄色的,他后来在检查慕容博和萧远山的丹田时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可是却毫无办法,他也没有任何解决的途径。
扫地僧历经两百余载,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元朝的疆土。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只为寻觅能够治愈“武学障”之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中原武林的丹药炼制技艺已经大不如前。三阶及以上的丹药竟然无一人能够成功炼制,据他推测,能够治愈此症的起码需要达到五阶甚至更高级别才行。然而这并非最为关键的所在,最要紧之处乃是在于那丹方,因为其早于数千年前便已失传。
若不幸染上“武学障”,又苦无良方可医,则金丹期武者的金丹外所覆盖的金壳将会成为晋升元婴期的巨大阻碍。所以这么多年来只有避免了“武学障”的扫地僧突破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