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三百九十七章 奉天承运皇帝(下)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整个延绥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了吃、住、行的方式。

特别是在住的方面,以前整个延绥地区没有多少正儿八经的房舍,大多数全是地窝子以及各种窑洞,自平安伯的到来后,兴起了办砖窑的烧砖瓦,加上新式窑炉,烧砖变的很是省力省时,从制砖坯到烧制出窑多是流水线“一条龙”,连运送砖坯都是轨道小车滑轮,还有这里的大片的黄土很适合烧砖,特别是无定河南岸的龙镇、窑村这一边的黄土富含高岭土和蒙脱石水云母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及氧化钙、氧化镁等,这些成分很适合生产水泥、烧制粘土砖等建筑材料。

为什么叫新式轮窑,原本出现在民国时期的红砖烧法,提前几百年到来,烧砖就不用窑了,而是露天烧制,不泼水,就成氧化的红砖。免窑的烧法,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燃烧用的不是木柴,而是黑色的煤碳,从窑炉的顶部小孔中慢慢添加。这跟以往的窑炉都不一样,烧制后也不用水冷却,而是自然冷却,所以出来的砖是红色的红砖。

在制坯方面,也制作了许多手摇制坯机器,压滚轮传动,用钢丝切割,反看古代制坯,都是木框加上脚踏成型,再脱坯,一次一块,很是繁琐,产量不高。烧砖时,在窑里烧,高温用水塑形成砖,为青色。烧砖的数量也是根据窑的大小而定,费时费力,成本很大。章子俊用这些红砖,虽然粗糙了点,质量上也不是很好,主打的就是成本轻,能大量生产出来,总比土坯强上百倍,加上水泥灰浆建造了大批的工厂的厂房,兵营的营房,商业街上的店铺住宅等。

在吃的方面,当前的整个延绥地区,很少闹饥荒有人会饿死了,这种改变在这二十年间不知不觉中完成,起先大部人都没有注意到,可是如今回头一看,才知道原来平安伯为此做了许多。

弘治六年开始,朝廷停止了对延绥地区的输粮,反而从榆林地区反输给朝廷边粮,对此户部主事冀倚、江西按察使王霁、南京户部尚书潘荣等联名上书,推广榆林边卫的屯粮,用于内境,大力鼓动民间种植“高产粮”,取消各种养殖税。

后然得到了内阁大学士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上疏说:今承平日久,好象无事但其实工役繁兴,饥荒遍布,科敛百出,士马罢敝,百姓困穷,将来之患,灼然可忧!皇上高居九重,众言官皆怕有罪而沉默,我等如果还不上言,还有谁会上言呢?粮是国之根本,大力推广杂粮种植,放开民间各行养殖,大免之各项杂税。

到了弘治八年后,这项复制延绥经验引入内地,采用平安伯的方法进行土地改革的方法不了了之。因为在个人用地面积不能超过百亩,皇亲国戚也不例外。这样的法令就是一个“马蜂窝”。除非朝廷也能进行全国的土地改革,可是为什么在延绥边关可行,却很难在湖广苏杭推行呢?因为在榆林外有大片的荒地及无主土地,在整个河套地区,是土地在等着人去开垦种植,反过来在内地,可开垦的荒地不多,大部已经全是有主之地,粮食产出已成定量,有钱有势人家,只能兼并别人的土地来提高自个的收入。加上各地分封的多如牛毛的皇亲占地,这要是改革下去,朝局就不稳了。

当前就数整个榆林地区的交通最为发达,除了榆绥、榆木两条小火车铁路外,还有能行车马三丈宽,水泥大马路驶道,从榆林直通绥德。榆溪河加上无定河的水道,把榆林、鱼河堡、平安镇、镇川、米脂、绥德连在一起。重要是大批量的河船运送着大量的矿石,有煤石、铁矿石、各种石料,最多的就是大量的盐矿,这种盐矿石可提炼作食用盐外、还能做出食物防腐剂,也是制碱、盐酸和氯气的原料。

最后一纸圣旨是针对平安伯府在外的三处书院,获得朝廷的庇佑,就是说获得了朝廷正式教书的文书,纳入到了国家正式院校的范畴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穿越之暴笑王妃 徐怀结局 西楚霸王:开局进宫假太监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一品布衣,开局捡个美娇妻 重生,想让北宋大统一 开局见女,请斩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