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29章 人生际遇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四百多里路,看起来并不算什么,如果是以后的高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也就足够了。

但是朱雄英足足走了十天,才风尘仆仆的到达凤阳。

“说凤阳、到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以后如果凤阳落魄了,百姓可以唱着花鼓戏编排老朱。但是现在这个年代,凤阳可是不折不扣的好地方,因为这里就是明朝的龙兴之地。

其实凤阳也不算什么好地方,以后的蚌埠,这也是淮河流域。只不过这个看似兵家必争之地,自从宋朝的黄河改道之后,偶尔会爆发水患。

夺淮入海已经形成,淮河已经成为了一条多灾多难的害河,时常会让百姓流离失所。

但是现在的凤阳还算不错,因为这里是中都,早些年老朱也将很多的百姓迁移到凤阳。所以凤阳如今倒也比较繁华,还算是比较富庶了。

因为这里葬着老朱的父母,所以明皇陵规格也非常高。这其实就是帝陵,毕竟老朱称帝后也追封了他的父母为帝后。

所以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群等肯定不缺。宫阙殿宇、壮丽森严,实际上明皇陵和在修建的孝陵都是一个制度。

老朱为后世留下的制度很多,比如说明十三陵,都是复制孝陵的制度。也比如说北京故宫,实际上就是以应天府皇城为蓝图。

朱雄英一身冕服,严肃无比的去祭拜明皇陵。

老朱亲撰的《大明皇陵之碑》,详细的写了老朱的家庭出身、本身经历,包括东渡大江,统一全国的简略过程。

可以说老朱毫不掩饰自己的过去,他就是出身凤阳的农家,早年间父母饿死、无处埋葬,也写了自己出家当了和尚、托钵行乞的过程。

文字通俗易懂,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这何尝不是老朱的一种自信。

在刘继祖和汪干娘的后代陪祭下,朱雄英无比严肃正式的在祭殿进香、四拜,一举一动都是恪守礼法。

在祭拜结束,朱雄英脱去正式冕服换上常服,对徐允恭说道,“吾等归家,可去拜访旧邻。”

徐允恭自然不好说些什么,他其实就是在应天府出身、长大,实际上对于凤阳老家,他是无比陌生的,也就是因为早些年扫墓等等原因,偶尔回来两次。

可是既然皇长孙殿下都说了这些,徐允恭自然也就只能听着。其实皇长孙这么说也没错,哪怕他们这些人是在应天府出生、长大,但是他们的根就是凤阳府,就是濠州钟离。

朱雄英看了看四周,问道,“信国公呢?”

片刻后,高大魁梧的汤和出现了,他其实是为人谨慎的性格。但是嘴巴大,就落得一个汤大嘴的名头,这也就是老朱这些个老兄弟可以叫。

亲热的拉着汤和的胳膊,朱雄英说道,“信国公,祖父常说他与汝都说凤阳太平人,都是在东湖里。你们不只是同乡,更是少小时就一起玩闹。”

汤和就立刻恭敬说道,“老臣愚钝,蒙上位不弃,得以伴随圣驾。”

朱雄英哈哈大笑,颇为豪爽的说道,“信国公,既然你和祖父同乡、一起长大,说起来和魏国公更是亲近。这一趟回了老家,俺诸多地、诸多人还不认识。你就帮着介绍一二,俺也好认识旧邻,方能知晓祖父早年经历。”

作为老朱真正的发小,汤和这也是责无旁贷的事情,他确实比起徐达和老朱更亲近。这是真的一起光屁股长大的,不像徐达是隔壁村的。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朱重八发达了,这不只是在凤阳的人知道,全天下的人也都知道。知道那个托钵行乞的孤儿成为了大明朝的天子,这个出身低微的人取得了无数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丰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红色帝国1924 啥!那小子竟然不想继承帝位? 穿越古代:倾城萱王妃(完结) 当弃妃就是要躺平 五代十国:英雄的崛起 娇蛮甜心 回到大汉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