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50章 一切都在稳步推进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你说这些起义军的头领没有眼光吗?能把官军耍的团团转肯定是不缺眼光的,那为什么他们不屯田种粮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天灾,在大旱之下,不管你是谁种下去的种子就是浪费的,就算守着水源能种出几亩地来?;另一个就是任何朝代对造反都是零容忍的,在大批官军的围剿下你想安心的种粮?那就是痴人说梦。

这也就是王树亭在已经实际上掌握了十来万的人口,两三千精锐兵马的情况下都不敢举旗造反,甚至在山西的土地还都挂在那些士绅地主名下的根本原因,只要举旗是可以瞬间拉起一两万的兵马甚至更多,也可以短时间内打下来周边所有的县城,甚至打下永宁问题都不大。

可接下来就会面对朝廷无休无止的进攻,一个割据数县的弹丸之地,想要对抗一个拥有百万军队的偌大朝廷,那是以卵击石。

所以徐平川和王树亭一直都在忍着,在等待最佳的时机,其实主要是徐平川在等起义军转进河南和四川,转进湖广,等着起义军把老朱家凤阳祖坟给刨了那时候才是真正举旗的时候,徐平川模糊的记得好像也没有几年了,那个时候大民官军的主力都已经从西北撤出不要命的追赶起义军去了。

可以趁虚而入一举攻占陕西、甘肃、宁西、操作的好的话山西、河南和四川都能捞到一些。即便是做不好,那么夺下潼关、东距黄河,以三省之力对抗大明还是有希望的。

所以王二顺和王二嘎他们的情况就是如此,去了占领一片山没问题可是没啥人愿意来跟他们,又不想引起官府太大的反应,最后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对跑进山中的逃户下手,这些人不在官府户籍之上,只要用武力压服就行,然后清缴山中的山贼,实在是没有粮食了要么下山入城买粮,要么就跑到很远的地方打一个地主庄子,抢些粮食。

反正也算是慢慢站稳脚跟了,手里也有千八百人了,后边慢慢发展也有实在活不下去的跑进山里投靠他们。

山西的王树亭他们也没有闲着,自从重新开辟了通往蒙古的商路之后,就和土默特部签署了长期的贸易协议,粮食、布匹、食盐、茶叶、铁器等源源不断的从山西经过河曲一带进入草原,草原上的牛羊、毛皮、战马还有金银也在不断的回流。河曲那里的千余边军早就已经被金钱所腐化,只要是王树亭的商队,不管来多少,统统都放行通过,河曲的边军千总官就差和商队管事拜把子了。

之后王树亭又从陕西佳县附近寻找了一个合适的黄河渡口点,通过徐树林不断的从陕西偷运百姓,使得吕梁山内百姓的数量激增,这些百姓全部都分散安置在山中各个村子里,只要官府差役不重新核实丈量土地,根本不会发现多出来了不少人,而这些差役来了以后也会被轻松的应付掉,毕竟大家走这么做的,瞒报人口是尝试,那些大家族肯定瞒报的更多。

也就是说现在朝廷官方的统计全国一千万户六千多万人,但实际上加上那些逃户和瞒报的人口保守估计人口也要超过一亿了。

话头又撤远了,通过不断的努力,吕梁山中的人口每个月都在以千人左右的规模在增长,待到崇祯四年底已经有超过一万人从陕西被偷运过来,这些人大部分都是青壮年的男丁,拖家带口的连一半都占不到,这些单身的青壮王树亭肯定不可能放他们回去种田的,这些人放在地方不好掌控,那就干脆留在军中。

这使得护乡军的士兵数量再次增加,到四年底全军增加到了七千人。

除了百姓和军队之外,王树亭也在特意的招募读书人,远的地方不敢说,但在附近几个县里招揽一些读书人还是可以的,陕西大旱闹兵灾之前,秀才功名还能每个月从官府领到一两银子或者一石粮的生活费,现在这两年都已经大打折扣了,他们需要再给人做教习、算账什么的才能保证一家人的吃喝,童生的更不用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明:先帮崇祯续到十八年 谍影森森 三国最强天师系统 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逍遥四公子 这个恩怨跟你清算百年 雄兵连之银河之力葛小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