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先說喪儀,清朝皇后的喪儀自孝誠仁皇后以後規格都不高,因為孝誠仁皇后崩逝之時正值三藩之亂,康熙擔心外省官員服喪會引發不必要的混亂,便免去了外省一切喪儀,自此直到孝敬憲皇后的喪儀都是循此例而行。然而到了孝賢皇后,喪儀沒有依照舊例,而是援引了大明會典,即天下臣民一律為國母崩逝而服喪,這還是大清入關頭一遭,乾隆更是破天荒的服縞十二日、服素兩月。
再說皇后崩逝於青雀舫,乾隆居然要把整條船運回京城。青雀舫體積很大,卡在城門運不進城,哪怕拆毀了兩扇大門也沒用,乾隆大手一揮,把城樓也給朕拆掉!幸虧最後禮部尚書海望想出了辦法,他使人架起木軌,又在木軌上鋪了菜葉做潤滑,動用了上千人夫,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總算是把青雀舫運進了城。
不僅是青雀舫,皇后生前居住的長春宮也被乾隆下令封存,不許再住人,凡是皇后用過的東西,包括奩具首飾、衣物器皿等全部保持原樣。皇后的衣冠朝珠也被供奉在此,每年臘月二十五和忌辰,乾隆都要親臨憑弔。
皇后梓宮暫安景山觀德殿以及靜安莊期間,乾隆三天兩頭跑去奠酒,後來皇后梓宮奉安裕陵,哪怕路途遙遠,乾隆平均每個月也要去兩三次,有什麼事都要去跟皇后說一說。
至於作詩哀念就不用說了,乾隆一生四萬多首詩,大部分水平極差,寫得還不錯的只有悼念孝賢皇后的那一兩百首——不錯在哪兒呢?四個字,真摯動人。
乾隆接受的是傳統的儒家禮教,他可能會寵很多侍妾嬪妃,但註定只會尊重愛護自己的妻子,後宮這麼多人,乾隆真正覺得站在自己身邊、視為一體的只有皇后。他與皇后少年結縭,夫妻二十二載,互相扶持著走到現在,皇后對乾隆的意義不可言喻。
接連遭受喪子喪妻的打擊,乾隆性子變得暴燥易怒,遇事由小化大,動輒大發雷霆。翰林院譯皇后冊文出錯,問罪;擬皇后祭文用詞配不上皇后之尊,罰俸;光祿寺準備皇后祭品不夠潔淨鮮明,降職;工部辦理皇后冊寶製造粗陋,處分;禮部冊諡皇后未議王公行禮之處,追責……林林總總,幾十位官員或降或貶,從王公大臣到六部官員戰戰兢兢,人人自危。
波瀾很快由京城波及到外省。無論滿漢、文武、品級大小,沒有具疏請吊的外省官員,全部吊銷軍功或降職兩級;因為違制剃髮,大片官員被申斥、革職甚至賜死——當初雍正皇帝大喪違制之人不在少數,乾隆可都沒有這樣追究過!
這次官場上的大規模風波像是一個轉折點,再加上不久之後乾隆對金川用兵受挫,乾隆更是變本加厲,剛愎自用、專權擅勢,掌政風格由初政的寬厚仁和變得嚴苛剛正,對大臣的態度也不再是登基之初的以禮相待,這一切的轉變,皇后之死不可不謂導/火/索。
自然,前朝之事,後宮並不知曉。對後宮的女人們來說,皇后崩逝帶來的更直接的後果是中宮位懸,而皇上正值壯年,總是要立繼皇后的。雖然無人明說,但平靜之下,總有蠢蠢欲動的暗流。
長春宮,宮女攙扶著純貴妃從靈堂出來,低聲問道:「娘娘,咱們回宮嗎?」
純貴妃轉了轉眼睛,「先不回,咱們去給太后請安。」
宮女應是,轉頭吩咐了下去,片刻後,儀仗往壽康宮而去。
純貴妃坐在步輦上眯了眯眼,遮住其中的野心。皇后命薄,倒給她留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如今後宮裡位分最高的只有她和嫻貴妃,嫻貴妃沒有子嗣不說,早些時候還招了皇上厭棄,不知多久沒有伴駕了。反觀自己,雖說永璋惹了皇上不滿,但永璋身子不好,她從來也只是希望永璋平平安安富貴一世,並沒指望他有什麼大出息,她可是還有永瑢呢!
她不是不知道自己出身低微,可當初晉位貴妃時,她就排在嫻貴妃之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