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1章 乔向廷临危尽忠孝 (第2/8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他哪晓得底下的苦!

果不其然,近日传闻,南方有太平天国揭竿而起,他那天王竟也面南背北,与咸丰爷分庭抗礼起来!如今,大清仅剩半壁江山,国将不国!最令人气恼的是,朝廷告示里说:那里的男人都剪了辫子,披散着头发,再也不刮脑门了;女人们也不裹脚了,一个个疯疯张张地在街上走。

更可怕的是,有一支太平军竟向江北杀过来,越州过府,所向披靡。据官府檄文:“长毛”所到之处,寸草不留,鸡犬不宁。好些州县衙门的老爷,还有许多豪强士绅,都卷铺盖逃了。官府不得不调集兵力勤王,拼死抵抗。

清文宗咸丰五年三月,太平军折返,沿途官绅,无不震动。

在泰山东麓汶河南岸有一处村庄,叫做乔家村。村里有个乔老头,他本是个体弱多病、行将就木的人,原指望能寿终正寝的,不料眼下却兵荒马乱起来。他家虽是佃户,没有多少过活,然而这几年仗着省吃俭用,也盖了几间茅舍,置办了一些家什。即便这样,舍了也有限,最要紧的是要保全儿孙们的性命,让他们尽快脱离刀兵之苦。他扶杖进出看了几回,见逃难的乡邻络绎不绝。他回家把儿子们叫到跟前,从席底下摸出几吊铜钱来,逐一分散到孩子们手中,嘱咐他们去逃命,留下他这把老骨头看家。

孩子们哭哭啼啼,谁也不愿离开,七嘴八舌地说:“平日孝顺不孝顺,谁也难说。如今危难来了,没个丢下老爹自顾逃命的理儿。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块活!”

乔老头急了,他听得茅庐后传来急匆匆的脚步声,愈发觉得全村都逃了,更勒逼着孩子们去逃命。大家跪了一地,哭哭啼啼不肯走。

乔老头气喘吁吁地说:“你们哥几个的孝心我都知道,但我这把老骨头,走也走不动,跟着谁都是累赘,留在家里,长毛来了能把我怎地?再说,破家值万贯呢!这盆盆罐罐的,扔了也怪可惜,有我在家,好歹能照看些。你们尽管走吧,走到哪里算哪里。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哪里过得舒坦,就在哪里安身立命吧。咱们在这里种财主家的地,虽说东家待人宽厚,但也养不起大肚汉!各人另谋生路去吧,改换门庭,兴许日子就会好起来呢。”然而儿子们执意要背着老人走,大家争执不休。

小五乔向廷最聪明,他对父亲说:“爹爹放心好了,哥哥们尽管去,留下我在家陪着您。我整天去山上给东家放牛,哪个山旮旯不熟悉?长毛来了,我就背爹上山躲起来。”

然而哥哥们仍不放心,说长毛要烧山呢!

他爹便说:“小五的话,我觉得还在理。你们哥几个都有家有口,只他没有拖累。我这把老骨头,不足百十斤,也不是个爬不动的人,行动就要人背!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一辈子行善,也曾救过人命呢,我就不信偏偏让长毛逮住。老实告诉你们说,前些年有个行脚僧路过咱们庄,我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干粮给了他,他就说我会有后福呢。打那起,我就天天念佛。放心吧,神佛会保佑咱们一家人的!要再不走,我今儿就寻死!”

孩子们不敢再多说,各个止住泪,回屋收拾了包裹,又回堂屋给老人磕了头。弟兄们出门,哥嫂再三嘱咐小五,早晚殷勤服侍老爹,休教饮食有缺。然后众人平磕了头,洒泪而别。

且不说弟兄们各自去逃难,单说小五乔向廷,他把家里剩余的粮食藏在地窨子里,又把家里报晓的公鸡宰了,炖给老爹吃。他还惦记着东家的几头牲口,因他是个放牛娃,知道东家跑得早,只带了细软跑的,连牲口也顾不上,只说饿死了拉倒,饿不死算它命大。然而小五却舍不得让它们挨饿,他天天放牧,知道它们除了不会说话,也通人性呢。为此,乔向廷每天总要到东家院墙外,听听牲口棚里的动静。后来,果然听到了哞哞的吼叫声,他知道那是它们渴了、饿了。但是他干着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 陛下求饶吧,我们都投降太子了 大明,开局挖了朱元璋祖坟 让我来选择文明? 田园大唐 带着机枪去古代 逆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