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1章 乔向廷临危尽忠孝 (第4/8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看看须发都要白了,一家人到处求神拜佛,铺路修桥,广做善事。乔广善也用心调养身子,只补药就不知吃了几箩筐。

不知是感动了神佛,还是那些补药起了效用,终于得了个大胖小子。一家人捧在手心里,取名就叫做“金宝”。这乔金宝打一生下来,就掉进了福窝里,一家人都围着他转,除了睡着在炕上,其余都是从这手里递到那手里,脚不沾地。

他夫妇本想乘势再添个男丁,不料第五个上又添了个女儿,他俩只得认命,也就不再有什么奢望了。

金宝长到四五岁时,送去学堂里念书,他在那里却是个魔王,不但自己贪玩,还带累别的学生不好生念书,把个先生气病了多次。乔广善没法子,只得另请个私塾先生来家里教授。请的这位先生便是尚璞。

说起这位尚璞,他本是个苦命人,父母早早亡故,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勤恳好学,常站在村塾窗外听讲。有时先生提问学生课业,学生答不上时,他在窗外忍不住替他们作答。先生见了喜欢,恰好自己年过半百,而膝下无子,便收留了他。这尚璞朝夕侍奉先生,极尽孝道,先生心中甚是欣慰,将胸中学问倾囊相授;尚璞也发奋苦读,年纪轻轻就中了秀才。不料先生年老体衰,一朝抱恙,卧床不起,尚朴求医问药,侍奉汤水,奈何先生寿限到了,一命呜呼。先生的侄子们来争家产,房舍内外一扫而空,连房梁、檩条、砖瓦也拆了,最后瓦砾中只剩了一方砚台,尚璞小心捡起来,留作纪念。他去先生墓前结庐,守孝三年。

他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时常饿肚子。因无衣食来源,他也就不再举业,只先后在附近几个学堂里坐馆,教几个乡村孩子读书识字,聊以糊口度日。

然而乡下人家,只要孩子不做睁眼瞎就罢了,有谁还真指望他们能蟾宫折桂呢?所以日日只以青菜豆腐管待他,另有几串铜钱的束修打发他了事。这尚璞倒也满不在乎,每月倒还积攒下几个钱呢,便到城里买几卷书来,咿咿呀呀读到深夜;要么就用那方端砚磨足了墨,写字,作画,怡然自得。

村里人都笑他痴,然而他说:“昔陶渊明归去来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今我效法隐士,清闲自在,何乐而不为?”大家更笑他呆,便都唤他做“呆隐士”。

乔广善见他超然物外,大有古贤遗风,反倒认定他是个不俗的人,便延请他到家里拜为西宾,专授乔金宝课业,修金也由铜钱变成了银钱。这先生好生感激,恨不能把一身学问一股脑儿倾灌给学生,可惜乔金宝打小娇养惯了的,一时哪里坐得住冷凳?尚先生在那里“之乎者也”,他却“牛不饮水强摁头”一般,在凳上坐不住。念书不过半顿饭功夫,他便从凳上跑下来说:“俺要去吃口口了。”原来那时尚未断奶!尚先生哭笑不得,只得令其自便。

一晃半年过去,那孩子斗大的字不识一筐。尚朴急了,几次要动戒尺,每每老太太却护在头里,说:“要不俺不学了罢!”乔广善在外听了,气得倒仰,尚先生反过来劝慰他。日子长了,尚璞反比在乡村学堂里时更清闲,便把银钱去换成古书,遍览稗官野史,三教九流,旁学杂收。

听闻“长毛”要来时,乔广善一家出去逃难了,尚璞也只好抱着砚台回自家草庐读书。然而一时饮食不济,腹中空空如也,唯赖读书忘饥。这几天手头的书早已翻烂了,他想起东家私塾里有几卷古书,便踱步来取,不料看门的老叟早已离去了。

恰好李老四和乔向廷到来了,他忙拱手问道:“姑爷因何去而复返?”

李老四见他在这里,很是诧异,反问道:“先生你怎么也在这里?你不知道长毛要来了吗?还不出去躲躲!”

尚先生微微一笑,说道:“你天天替官府做事,就不曾听见一些真消息吗?在下闲来无事,常去镇子上的书斋里走走,却听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乱世南唐 爱妃,本王俯首称臣 大隋废太子 大明金钱帝国 河朔儿女 大明日不落 综影视之美色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