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43章 乔向廷喜获良匠 (第3/4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人从作坊里恋恋不舍地回到家里,酒肆里的伙计担着食盒送来了鸡鸭鱼肉,依莲与魏嫂也做了一些家常菜,在堂屋前厅摆了一大桌。

乔向廷主位坐了,曹师傅首席,青桐次之,以下是大黄、小黄,还有老魏打横斟酒。

依莲跟魏嫂领着孩子们去厨房里用饭,因来人中有自家兄弟,另一个是称做表叔的拐弯亲戚,其余都是主雇之间,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不必见外,故而她俩饭后也都来厅里,在椅子上坐了,看他们喝酒。

曹师傅不善饮,大黄、小黄也不会饮酒,只有青桐能陪姐夫喝几碗,老魏则傍衬着曹师傅的酒量,并不放开肚子喝。

乔向廷今儿算是喝得最高兴的一回,他一有了酒兴,便又讲起纺织的事来,还要起身去取有关的史书。

曹师傅笑着劝东家不必去取书,他对于纺织史也知之一二,便讲给大家听:“听一些老师傅说,早先的人不会纺织,只能穿兽皮、树叶什么的。后来有了葛麻,才学会了用纤维织帛。刚开始只会徒手编织,后来才有了纺织器具。最早的织机没有机架,织布时一端系在腰间,另一端用双脚蹬住,张紧经线,再用骨针牵引纬线。这样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大概从秦始皇他老奶奶起,才有了脚踏织机,会用机架来固定经线了,但织布时仍须手脚并用,这玩意儿,直到今天还在用呢——你瞧瞧咱作坊里的织机,是脚踏机吧?即便手艺纯熟的织工,一天也就织个十来码长,布幅宽度也就一尺来宽,没办法,人的臂膀就这么宽呀。”

乔向廷听了,说道:“我看过一卷书,叫做‘南村辍耕录’,里头记有黄道婆的事,她改造的机具,如今怎么反而不见了呢?难道黄道婆是杜撰的一个人物吗?”

曹师傅道:“黄道婆的事倒不假,俺家乡都叫她黄婆婆,称她为纺织圣母,还供着她的像呢。据说她是宋末元初人,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了,婆家拿她不当人,她整天挨冻受饿,后来婆婆还想把她卖到妓院里去,她逃跑了,先是逃到一个道院做了道姑——所以人们都叫她黄道婆,婆家人打听着找她,她又逃到崖州去了。崖州是个岛子,那里住着黎族人,黎家姐妹织出的‘黎锦’,让她爱不释手,她很快就学会了纺纱织布,以后还研究改进了纺织技术。当她变成鬓发斑白的老婆婆时,告别了黎族姐妹,回故乡松江来了。她为了帮助穷人,就改制了纺织机具,还发明了提花机,创出了‘错纱’、‘配色’、‘提花’技术,不过这太繁琐,只有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做得得心应手。”

大黄、小黄呵呵笑道:“这种灵巧的织法,有一个人无师自通,连我俩也自叹不如呢,那就是天赋了。”

乔向廷不禁着急地问:“这人是谁呀?可否请到咱家来!”

曹师傅却笑而不答。

小黄笑道:“她呀,就是俺师傅的宝贝女儿,我俩的小师妹。”

大黄也说:“嗯嗯,小师妹聪明贤惠,心灵手巧,好比织女星下凡呢?”

乔向廷听了,只得叹口气,对曹茵沾道:“原来是令爱啊,这么娇滴滴的小姐,咱可请不来!”

依莲听了,忙起身冲曹师傅万福下去,边施礼边说:“表叔,你家表婶和表妹我从来没见过呢,今儿听他俩这么一说,我心心念念地想见一面。怎么着也得让我看看这天上的织女是个什么样子吧?今个儿咱可说好了,你下回来时,一定要把她娘俩带了来,了却我这个心愿。”

曹师傅见东家两口子这么热情,笑着答应下来。

乔向廷赞叹说:“看来,小表妹比纺织圣母的手艺还高出一截呢!”

曹师傅笑道:“可别这么夸她了,她哪能跟人家黄婆婆比?那黄婆婆可是俺手艺人跪拜的神仙呢!是她催生了整个棉花纺织业,——以前的布多是葛、麻的,从她改进棉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乱世南唐 爱妃,本王俯首称臣 大隋废太子 大明金钱帝国 河朔儿女 大明日不落 综影视之美色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