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但叶幽然为何要引荐一个平平无奇的人?就因为叶梦然有一手好琴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除非她是故意把叶梦然招进秣房,这样一来听雨阁安插在秣房的暗线便有两个,而大伙一般不会怀疑一个平平无奇的人,何况叶梦然加入秣房后,便被安排到淇泮乐坊作暗线,很少出入秣房,大伙对她的印象也不深,如此便可更好地隐藏身份,蛰伏于秣房,为听雨阁收集情报。说到底,这都是你设好的局,对吧,小清寒?”
清寒什么也没说,自顾自地鼓掌,但她这一举动已经证实了明哲的猜测。
“师兄不愧是师兄,仅仅是靠着一份卷宗,便看破了一切,清寒诚心佩服!不过清寒还有一不解之处,师兄为何笃定叶梦然是我听雨阁之人,莫非是师兄安插在我听雨阁的细作泄露出去的?”
清寒时刻打量着明哲表情的变化,妄图看穿他的心思。
“小清寒,你知道秣房的意义吗?”明哲表现得很平静,脸上的表情看不出有任何变化,但清寒明显感受到他变了,“保朝堂之无虞,万民之无忧,江山之百年矣!但仅是如此吗?这些事即便没有秣房,二府三司六部亦可做到,那秣房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秣房之人皆可被称作仆役,他们不是朝堂的仆役,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仆役!”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支撑起一个国家的不是武力的昌盛,而是百姓的繁荣。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天下便不会有人造反,大宋便能走向繁荣昌盛,蛮夷之国亦不敢侵略边疆。此之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秣房便是顺应天下之民心,愿做百姓之仆役,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诚如孟子所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黑暗只是乱世的开始,血红已成为大地的主流。应天府也好,汴京城也罢,繁华之地,总会有那么几个身影,夕阳的余晖下,沿街叫卖的小贩,终于卸下了肩上沉重的担子,靠在墙边,小心翼翼从怀里掏出一个钱袋,里面装着的便是他一天的收入,几两碎银、几文铜钱,足够他舒舒服服度过一段日子了,但他身后还有一家老小等着他养活,这点钱对他们来说,顶多混个两三日,他必须努力挣钱才能养活一家人,这便是生活所迫。同样的还有散落街头的臭乞丐,和小贩相比,他们的身份地位更加卑微,穿着一件破烂衣裳,拿着一个破瓷碗,沿街行乞,若遇好心人随手往碗里丢个铜板,那他们今日的温饱便可解决,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只有饿肚子的份。在繁华的应天府中,还有这么多人为生活所迫,更别说商业汇聚之地的汴京城了,繁华的背后往往是许多穷苦之人的辛苦付出,身居高位之人又怎能体会这种感觉。那些战火殃及之地,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的景象使人目不忍睹。官吏的贪污,山匪作乱,外邦屡侵略我边疆之地,正是内忧外患之际,而朝堂之中还有许多贪图享乐,不思危亡之害。此亦不悲乎?
黑暗已笼罩整个世间,我们所看到的光明,不过是黑暗里的一抹希望。主战派不思劳民伤财,穷兵黩武;求和派不思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这便是残酷的事实,这便是当今的朝堂!
既然当今的朝堂不顾百姓之生死,那为何秣房还要保朝堂之无虞?秣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