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61章 开始与结束都有灾难的三叠纪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三叠纪,是公元前2.5亿至公元前2亿年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分早、中、晚三世。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一样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的地球与现今的地球截然不同,只有一块巨大的大陆就是盘古大陆,也被称为泛古陆,即大冈瓦纳古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劳拉西亚古陆包括了今日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冈瓦纳古陆则包括了非洲、大洋州、南极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印度等部分地区。

不过到三叠纪中期,泛古陆开始出现分裂的前兆,在北美洲、欧洲中部和西部、非洲的西北部均出现了裂痕。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鱼龙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乌龟--原颚龟也出现在三叠纪晚期。

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发生了重大变化,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内生、游泳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群落取代表生、固着的腕足动物--海百合群落而成为海洋中的优势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并迅速发展,遍及全球。

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与古生代相比,双壳类和菊石类也多属新发展的种类,菊石多具有复杂的纹饰和菊石式缝合线。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

晚古生代双壳类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三叠纪时,脊椎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爬行动物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三叠纪晚期,蜥臀目和鸟臀目都已有不少种类,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在生态系统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世代前的黎明”。与此同时,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但是,在随后从侏罗纪到白垩纪长达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这批生不逢时哺乳动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的阴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为地球的主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不做女主做系統 真千金重回修羅場 分手后我依旧倾倒众生[重生](GL) 一覺睡到和離後 炮灰男配他變甜了[穿書] 武俠世界大冒險 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