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战国七雄之赵国篇——李牧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

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趁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史称:肥之战。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

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李牧击破秦军的同时,南拒韩、魏。史称:番吾之战。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

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

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让他们配享武庙,当中就包括“大将军武安君李牧”。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廉颇、赵奢、王翦。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列七十二位名将配享武庙,其中亦包括李牧。

武安君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拒做丫鬟:城主别暧昧 西晋二当家 汉袍 乱宋 我是皇长孙 苏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