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80章 重科举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赵光义是五代以来,第一位非武将出身的皇帝,他即位之初,也注重武功,想打出一点名堂,多次主动出兵北伐契丹辽国,可惜他内力不够深厚,达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反而差点走火入魔,最后弄得灰头土脸、焦头烂额、狼狈不堪。

好在后来赵光义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点,把主要精力回复到文治上来,他对近臣道:“朕每读《老子》至\\u0027兵者不详之器,圣人不得已而为之\\u0027,未尝不再三规戒自己,王者虽以武功制胜,终须用文德致治!”

平心而论,在文治方面,赵光义还是有许多独到之处的,他开创、修补、完善了宋朝的各种典章制度。宋朝后来大臣开口闭口“祖宗之法”,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制定的制度。

前文叙述过,宋太祖的制度主要在军事和政治方面。而宋太宗的制度主要是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可以说颇有建树。

赵光义的贡献,首先来说,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扩大取士规模。也就是“扩招”。唐朝时代,每次进士考试,录取进士一般是三四十人,最多不过七十人,赵匡胤时期平均也不到五十人。赵光义时期,国土扩大,州县全部采用文人治理,进士成了“紧缺货”,赵光义便从录取规模上下手,每次录取进士多达二百三十人。

赵光义录取进士而且偏向于普通庶族,富贵官家子弟很少,普通人只要会读书,便可晋升到官僚阶层,成为统治阶级。赵光义此举重点打击了门阀制度,团结了中下层的地主阶级和普通富农、乡农,从一定意义上说,使大宋政权更加稳固了。

二是修补考试方法。唐朝考试时,试卷上清楚的写着举人的姓名、籍贯、出身等详细资料,考官批改试卷时,试卷是谁的,考官一目了然。考官和考生联合舞弊相当容易。所以,唐朝进士考试前,很多考生走后门、拜山头是普遍现象,甚至有的时候,还没开考,进士名单就先流传出来了。可以说非常不公正!

赵光义采取陈靖的建议,实行“糊名考校法”,就是说,考试时,在试卷前头将参加考试的举人姓名、籍贯的信息贴封起来,在决定录取试卷先后顺序以后,再打开对照人名,这种方法,我们现代还在采用,说明确实科学实用!

当然,也有学者说,“糊名制”武则天时期就发明了,只是没有普遍采用而已。

三是实行“锁院”制度。所谓锁院制度,即一经任命为知贡举(即考官)的官员,必须立即锁宿,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不准和外臣交往,时间贯穿整个考试阶段,长达五十天左右。这项创举始作俑者是苏易简。

公元992年,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毕士安,知制诰钱若水、王旦、吕佑之等五人被确定为贡举的考官,苏易简为主考官。这是五个响当当的名字!毕士安和王旦还是宋初有名的贤相。

苏易简得知被委以重任,为了规避亲戚朋友找自己走后门,主动率领其他四名考官一起锁在贡院,吃喝拉撒全在里面,和外界完全隔离,直到当年贡举结束才出门回家。

当时苏易简等人的行为其实是自发,但赵光义认为这种举措可以有效防止考生请托,防止考题泄密,防止考官舞弊,很值得推广,便将之定为惯例。这种制度现代对出高考题目的老师来说,还在适用!

第四,规定了殿前唱名制度。殿前唱名是一个崇高的政治荣誉,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公元985年三月十五日, 赵光义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被钦点为状元。十六日,赵光义又御崇政殿,按进士名字一一唱名,并按进士等级,分别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功名。此后,殿前唱名制度被确定下来。

第五,宋太宗年间,新科进士的“闻喜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南游记:大唐三藏义净传 大唐说书三年,李二造了个地球仪 争春秋 这个穿越有些不正经 穿越之神医王妃 三国:从不让董卓进京开始 天生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