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14章 两端 (第3/4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你呀,就是太重情义,朕当年让你入上书房,你不愿意,朕就知道你心里有疙瘩,一直还想着索额图的事儿吧?”康熙问道。

“皇上圣明,臣当时年轻莽撞,在福建那会儿犯了事,亏了索相护着才能活命,后来遇到皇上才入了朝,虽然索相坏了事,罪属应得。但臣还是过不去自己这关,只能辜负了陛下的圣恩,付讫陛下谅解”

“行了,行了,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朕早就不在意了。光地呀,朕就喜欢你这股子拧脾气”

“臣谢皇上宽宥,也是臣遇到了圣君,不然臣早就成了京郊乱葬岗的野鬼了”

“哈哈哈,你李光地也学会拍马屁了,难得啊?晚上和朕一起用膳,明天你还有的忙”

直到傍晚时分陪皇上用了晚膳,李光地才出了畅春园,坐着轿子回了京城中的府邸。刚换了便服,坐在书房里,正要喝杯茶,却是管家拿着请帖来禀报。李光地人老成精,便捡着几份重要的请帖收了,其余的一律退了回去。

京城里风云将起,保定城里却风平浪静。苏贞百里除了每日关注一下盐价,基本上就泡在书房里。四月将至,保定府院试之期越来越近,苏贞百里心中却不知为何越发的紧张了,间或夹杂着一丝的兴奋,仿佛有种见证历史般的奇妙感觉,既身处其中,却又置身事外。城内前来应试的考生越来越多,无论是客栈里还是大街上,随处可见摇头晃脑的读书人,大家都有一个可爱的称谓: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即便是已经满头白发之人,只要没中秀才,便只能是童生,见了有功名之人需恭恭敬敬地喊一声前辈,科场之上,只以成绩定输赢。

售盐的生意自有张师爷与徐掌柜操心,苏贞百里不过每日听取一下汇报便算了事。到了三月二十日,两淮巡盐衙门的奏折终于到了京城,比之更早一些到的,是长芦巡盐御史的奏折,其后便是山东盐政衙门的奏折,先后都递到了御前。康熙见后大为惊讶,随即御批给上书房,一方面御令即刻打开平盐仓,以市价售盐,平抑盐价,一方面从山西,宁夏及辽宁调集食盐,以弥补市场上食盐的缺口。朝廷的应对还算迅速,措施也算得当,却低估了百姓对缺盐的恐慌,京师以及天津等地平盐仓本就储备不足,不过五六日便被抢购一空,而山西本就缺盐,自身池盐产量勉强满足本省所需,遇上不济还需从长芦盐场购买方能满足需求,往外调盐的数量实在是有限,而宁夏产的池盐则主要供应西北,加之路途遥远,运输困难,到了直隶并京畿一带,宁夏盐的价格比当地盐价要高出三倍有余,且数量更是稀少,虽然品质不差,但终究不能被百姓接受,至于辽宁盐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抢盐风潮自江浙一带开始,沿着运河一路向北,过松江而至江苏,又从江苏蔓延到山东,河南,安徽等,随着消息传开,各地商家也开始惜售食盐,直隶并京师,天津,湖北,陕西也受到波及,盐价一日三涨,百姓愈发恐慌。各地官府虽屡发告示,严禁商家囤盐惜售,并实行严格的按户籍售盐的政策,但是收效甚微。食盐短缺,盐价上涨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朝廷眼见抑制盐价无望,只能听之任之,除了严令各盐场加紧救灾和恢复生产之外,别无他法。南京盐价一日间便上涨一倍有余,至斤盐二十文,松江一带盐价最高至三十文一斤,尚且有价无市,北京盐价半日内也涨了五成,达到了十六文一斤,保定府内也到了十三文一斤的地步,百姓根本不管府衙的告示与禁令,纷纷抢购,囤积食盐。

当苏贞百里饭后溜达到苏记茶盐铺子时候,见到的便是一片繁忙景象。无论是本地买盐的散户,还是附近州县批发食盐的商户,仿佛手里的银钱烫手一般,不要命的交到铺子里伙计手里,只为了能早点抢到盐。现如今,偌大的保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秦:开局把系统告知祖龙 明末灾年,我有一个中药交易空间 梦溪诡谈 兵临城下之召唤名将 造反,还不是你们逼的 三国,召唤烽火狼烟 世子请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