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9章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第二章 学习写作知识(续)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五明继续写学习写作的双重转化原理笔记:

“中国古人对写作的“双重转化”现象早就有所察觉,有所认识。比如陆机在他所写的《文赋》中,就曾说过:“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显然,陆机是意识到了\"物”→“意”→“文”这三者的进层关系的。由“物”而生“意”,最难的是意能“称”物,和它相符、相适合;由“意”而生“文”,最难的是文能“逮”意,能赶得上、追得着丰富的思想。懂得这个道理并不很难,但要真正做到它却相当不容易。陆机实际上是揭示了写作活动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是《文赋》这本书的重要发现和重大价值之一。古代“写作学”的奠基者刘勰,对这个问题更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他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里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他提出了写作活动的“物”→“情”→“辞”的转换关系。“写气图貌”,即模写、再现客观外界的景象和风貌,这要“随物以宛转”,跟着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宛转与之相适合“属采附声”,即连缀辞采,谐合声律的语言表现,这要“与心而徘徊”,和内心的思想感情相“徘”一致。刘勰这种“物”、“情”、“辞”之同“双重转化”的认识,是他对文学写作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还有像郑板桥在《画竹》中所说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在实质上也涉及了这个问题。由“眼”中竹,到“胸”中竹,这是一“重”转换,由“胸”中竹到“手”中竹这又是一“重”转换。板桥在讲这个问题时虽意在强调艺术的提炼与烙铸,但他对“眼”→“胸”→“手”的界分,显然是建立在对艺术创作\"阶段性”的明显意识之上的。

既然写作是“双重转化\",那么,由“物”到“意”的第一层转化中,就离不开写作者的认识并加工生活的“摄制”力;而由“意”到“文”的第二层转化中,“表现”力又成了这一阶段的关键。所谓“摄制”力,就是摄取、构制的能力。它包括观察、捕捉的能力,感受、体验的能力,想象、概括的能力,提炼、开掘的能力等。所谓“表现”力,就是驾驭文字再现“意识”的能力。它包括谋篇、布局、定体的能力,选技、用笔的能力,遣词、造语的能力等。生活、思想和技巧、语言;“想”得好和“写”得好;“眼力”与“腕力”;“外功”与“内功”等等说法,实际上都是讲的这种“双重转化”过程中各自所\"能为\"的不同。写作实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精神劳动,写作之所以较为困难,其奥秘在于这种\"双重转化”性,就在于它需要的是一种多重能力,主观储备的高度综合。第一重转换是因为重要的,生活单薄,思想贫弱,不善于回底,不卡于世象,缺乏发现的能力,这对于写作确是致命的缺欠,是“先天\"的不足,我们的“头脑\"本来是可以对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做出完整、准确、生动的反映的,但是,你切断或削弱了“客体\"和“主体\"在认识上的联系,那么,你“反映\"什么?又怎么能做到完整。准确,生动的“反映“呢?所以,这第一重\"转化”是根本,是基础,是十分要紧的,但是,只有这一重“转化\",并不能保证你一定把“文章”写好。生活阅历深的人很多,能把这种阅历化成“文章”的人,就不那么多了。思想水平很高的人也相当多,能把这种思想化为“文章”的人,也并不那么多。拿“观察”、“捕捉\"能力来说,观察力最强的怕莫过于画家、文物鉴赏家了,但远不是所有的画家、文物鉴赏家都能写好文章的:再拿“感受”、“体验”能力来说,感受力最强的应该是话剧和电影表演艺术家了,但远不是所有的演员都能写好“文章\"的。因此,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还必须继续前过程的第二重“转化”。这一“转化”同样是极为重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反派:女主偷听反派心声人设崩了 永与生 成仙后:我竟飞升不了 机长大人,别来无恙! 天家小农女又谜又飒沈星浓 娱乐:让你卖惨,你秀亿万家底? 沈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