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146章 关于明朝亡于流寇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说来,就是以陕西,河南、湖广、凤阳这四个流寇活动的主要地区为四正,责成这四个地方的巡抚“分任剿而专任防”,即以追剿为主,防守为辅。

以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这六地为六隅,责成这些地方的六个巡抚“时分防而时协剿”,即以堵击起义军进入自己管辖地区为主,必要时也参加协剿。

另以陕西三边总督统率西北边兵,同中原地区的五省军务总理直辖的兵力作为主力,“随贼所向,专任剿杀。”

又在每个府州县增加乡勇团练,死守地方,封锁流寇流动,增兵数为府一千,州七百,县五百。

这样四正六隅,每个城池,每条道路全部连为一体,全力封锁,象一张大网一样,网住流寇,是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从表面上看,杨嗣昌“张十面之网”的部署似乎非常严密,大有“滴水不漏”之势。但是这张网,它缺银子,没银子,一切无从谈起。

流民军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战,实力和作战经验都已大大提高,杨嗣昌规划的“十面张网”根本就没有成型过,就是个样子罢了。

杨嗣昌为了实现一举荡平流寇,建议增兵十二万,具体方案是:

凤阳和泗州祖陵官兵五千,承天祖陵官兵五千,各坚守不动;陕西三边总督官兵三万,总理军门官兵三万,作为追剿起义军之用;凤阳、陕西二巡抚官兵各一万,湖广、河南二巡抚官兵各一万五千。

兵增加了,饷自然也得随着增加。按杨嗣昌计算,十二万官兵中,步兵七万四千名,每名每天发给饷银五分,一年共需银一百三十三万二千两;马兵三万六千名,每名每天支饷银、草料银一钱,一年共需银一百二十九万六千两,两项合计共需银二百六十二万八千两。

后来经过户部尚书程国祥计算,这个饷额只够供十一万名兵员之用,还需增加一万名官兵的饷银十八万两,总计筹饷二百八十万八千两。

在当时民间困难重重时,要筹集这样一笔庞大的军饷,办法只有让皇帝、亲王、勋戚和大官地主拿出银子来。

然而此路不通,先皇帝在崇祯十年四月二十七日召对大臣时说道:“去岁谕令勋威之家捐助,至今抗拒,全无急公体国之心。

就是省直乡绅也不捐助。及至贼来,都为他所有了,怎么这等愚?”

他说:“贼定要大剿,定要用大兵,只是钱粮若不出于民间,就该发帑藏了。目今帑藏空虚。因粮与加派无异,前查约数若干限二日内奏夺,如何不见奏来?”

崇祯没钱,皇帝叫穷,勋戚和乡绅也抗拒不捐,增加的兵饷就只有全部压到髓乾血尽的贫苦农民和军户身上了。杨嗣昌的建议,这二百八十万两银子的主要来源是按田亩加派。

在这以前加派的方法是根据卢象升的建议,凡缴纳地亩粮税在五两以上的加征若干。这种方法称之为因粮,其特点是由纳税粮多的地主承担加派。

卢象升的建议多少考虑到了当时的实际状况。他明白,农民们之所以纷纷起义是因为无以为生,再要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银钱,势必驱使更多的人参加起义。

杨嗣昌作为官僚地主的代言人,坚决反对这种“分别贫富”的“因粮输饷”,主张不再区分税粮多少,按田亩一体加征。

他说:“因粮输饷,前此卢象升奏行一年,不能应手。良由宦室富民从来飞洒、诡寄,以避大户差徭,如今欲分贫富,其事甚难,只分得个巧拙而已。”

皇帝急于把流民起义镇压下去,能拿到养兵的银子就不计后果,立即同意杨嗣昌的建议,一律按亩均输,这便是改因粮为均输。

后人评价此策无异于“饮鸩止渴!相当于在一个病危体弱的人身上下了一计猛药。”

当时也有人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秦:让你摸主公,你摸公主? 我在三国用九年义务教育打天下 开局被废皇太子,我与武曌争天下 犁汉 靖难天下 开局一块封地,逆袭全靠苟 诸天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