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李冰修建都江堰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李冰,这位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水利大师,因其卓越的治水才能而被人们尊崇如水神一般。其最为人称颂的成就便是主持修建了着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当秦国吞并巴蜀,将其变为蜀郡之时,蜀郡沃野千里,拥有丰富的粮食产出,且坐拥岷江这条重要水道,从而成为秦国军事行动的重要后勤保障基地。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沿岷江顺流而下进攻楚国,但在楚国的商喻地区却因粮草补给不畅而受阻。问题在于,当时的成都作为军需物资储备地,军队所需的粮草需经过一段艰难陆路才能抵达岷江码头以供运输。鉴于此困境,司马错设想通过改变岷江河道使其流经成都,以改善运输条件。

公元前272年,秦昭王委任李冰担任蜀郡太守,肩负起改道岷江的重大使命。李冰历时三年多,深入研究岷江水文状况,力求在确保成都安全引入岷江水源的同时,有效防止水患的发生。至公元前270年,他精心制定了详尽的治水计划:要成功引入岷江水至成都,首要任务是建造一个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

面对源自雪山、水流湍急且旱涝不定的岷江,李冰认识到选址是治水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他最终选定了一处位于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咽喉之地,控制此处便能有效驾驭岷江水势。

随后,李冰组织大量民工开始了艰巨的工程建设。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棘手难题:引岷江水入成都,必须穿越一道天然屏障——玉垒山。为此,李冰决定开山辟路。在那个尚未发明火药的时代,开山全凭人力一锤一凿,工程极其艰难。但李冰创新性地采用烧石法,先在岩石中凿出深槽,填满木柴燃烧,待岩石受热膨胀后再以冰冷江水急激冷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岩石破裂,极大地提高了开山效率。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终在玉垒山上凿开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豁口,形似瓶口,故名“宝瓶口”,而被凿开的山体则被称为“离堆”。

李冰开凿宝瓶口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岷江改道流经成都,更是为了通过分流江水减轻西部江段的流量,从而避免洪水泛滥,同时也能为东部地区引入水源,缓解干旱问题,这是整个治水策略的核心。

完成宝瓶口开凿后,李冰继续引领民工将岷江水引入其中。他们历时四年,用卵石填充竹笼并借助船只运送至江心堆积,逐渐形成了一道分水堰,将岷江分为内外两股水流。内江成为引向成都的河道,水流汇入宝瓶口;外江则是岷江原有的主河道。这座露出水面形似鱼嘴的分水堰,也因此得名“分水鱼嘴”。

在李冰的精心设计下,岷江江水通过“分水鱼嘴”被巧妙地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内江较为狭窄且深度较大,而在枯水期,大部分河水自然流向底部较低的内江,确保了成都平原的充足水源,避免了干旱灾害;而在雨季或洪水期,超出“宝瓶口”负荷的多余水量,则会自然而然地溢流至江面更宽广的西侧外江,从而有效防止了洪水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确保内江与外江水量的均衡及防洪效果,李冰在“分水鱼嘴”与“宝瓶口”之间增设了一条名为“飞沙堰”的溢洪通道。该堰同样采用竹笼卵石结构,堰体低于周围地面,当内江水位过高时,多余的水会自动漫过“飞沙堰”流向外江,起到良好的分洪作用,有力地保护了成都平原免受洪涝灾害。此外,“飞沙堰”名称的由来还因为它具有排沙功能,岷江上游携带的砂石在经过这里时,会被水流形成的漩涡抛向外江,防止砂石堵塞“宝瓶口”。

经过长达十四载的努力,至公元前256年,李冰成功打造了包括“宝瓶口”、“分水鱼嘴”和“飞沙堰”在内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系。不仅如此,他还创立了一套严谨的维护制度,比如在内江河床的“宝瓶口”附近埋设石马作为基准,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重生:学好武功,种菜当咸鱼 夺嫡不如养妹 星汉灿烂,幸甚至哉 原來我才是主角[穿書] 穿成了惡毒女配後 天州神魔录 火影:截胡团藏,成为根部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