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41章 懵懵懂懂 (第1/6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第四十一章 懵懵懂懂

金磊说:“七岁的福临懵懵懂懂地登上了北京的金銮宝殿,这是满清宫廷政变的闹剧,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做了有上亿人口大国的儿皇帝。”邢姬说:“后来的清宫多次上演了这样的闹剧。”谷宗义说:“不过封建的俄国也上演过这样的闹剧,但是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亲政后比中国的满清皇帝玄烨要高强得多,彼得大帝带领俄国走向欧洲,变成了向东方扩张的强国,而康熙大帝却带领中国走向闭关自守,变成了一个落后愚昧的弱国。”

过了两天,天赐他们看到,由范文程和洪承畴草拟的两道告示,在京城内外四处张贴,宣谕天下。一道是“除暴安民”的告示:“流寇李闯,原系故明百姓,纠集败类,攻陷京城,逼死君主,掳掠财帛妇女,罪孽已极,天人共诛。我大清悯百姓之罹难,兴仁义之师除暴惩恶,出民水火!”是安定百姓,笼络民心的。另一道是“为崇祯发丧三日”的告示:“故明天子身首异处,尸骨尚未殓葬,今令官民为崇祯帝发丧三日,以告慰其在天之灵!”也是收买大明的遗老遗少,黎民百姓的。于是,五月的北京,上演了一场奇异的葬礼,天赐他们小分队成员都来到大街上观看。但见红黄蓝白各色各样的满蒙汉八旗兵的旌旗迎风飘扬,头戴红顶,拖着长辫的大清侍卫们护卫着大明自缢身亡的崇祯帝朱由检的棺材,缓缓的行进在大街上。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等大明的降臣降将,披麻戴孝,跟在棺材后面放声恸哭。沿街道两旁,一群群大明的遗老遗少们俯伏在地,哭声此起彼伏。

送走崇祯的寝宫后,天赐他们回到谷府商议今后行动计划。天娇悲叹道:“这些降臣降将都是大明的叛徒,与其说他们是在为崇祯哭丧,还不如说他们是在哀叹世事不济,命运多舛,掩饰自已叛国罪孽,求得心理的自慰。如今,在上亿汉族百姓眼中,他们都是一些不忠不义,卖国求荣,大逆不道的叛徒、汉奸,落了个千古骂名,遗臭万年!而且这些骂名将伴随他们终生,直至盖棺定论,死后也无颜面对他们的列祖列宗!”

天赐说:“据我这几天的观察,多尔衮进入北京之后,一切重要步署都由范文程、洪承畴等汉臣酌情处理,入关前的满清政治机构和少数王公大臣已不适应统一天下,君临华夏的需要。大明原有的政府机构必将成为可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最直接,最有利的统治工具。因此,在大明和大清政权变革交替之际,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也就是说,只是换了个皇帝,其他政府衙门设置都没有有改变。我看到内阁、六部和都察院设在皇城的正阳门和紫禁城的五凤楼,也就是午门之间。这里衙门林立,府部毗邻,红顶马褂的官吏,摩肩擦踵,进进出出,多尔衮坐镇正中紫禁城的太和殿,通过这些衙门官僚发号施令。‘安民告示’和为‘崇祯发丧三日’两条措施已初见成效,京畿人心稳定,原明朝旧官吏感恩戴德。剃发是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后,又把剃发作为归顺与未归顺的官吏将士和平民百姓的惟一区别。多尔衮看到,入关后用剃发来区分顺民和反抗者,遭到了汉族百姓的强烈抵抗,违背了汉族百姓的意愿,很容易激起民变。所以多尔衮只得暂且让汉族臣民照旧束发,不再强求剃发。我们还可以在北京待一段时间,等到小皇帝福临来到北京登基后再作打算。”

莺莺说:“圆圆的疙疽病已经开始好转,烧退了,但脖子上的淋巴结还没消肿,四肢仍然无力。她的情绪很糟糕,整天以泪洗面,不梳妆,也不思茶饭。我告诉她,吴三桂已经杀进京城,现在已经晋封为满清的平西王,不日就要出征,围剿李闯义军去了。我问她想不想回到吴三桂身边,她总是摇头不说话。”

卞文雄说:“她这是犯的心病,吴三桂叛变降清,对她的打击太大,她不想沾吴三桂的光,落个千古骂名。她承受不了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辛弃疾来大汉,平西域,娶钩弋 毒医王妃总在作死 拥有骑砍面板的我在权游国度乱杀 无尽权谋 救命啊,始皇帝能听到我的心声! 金刚杵见闻录 开局在山中造反,我成了开国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