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卷七:巍巍中第561章 官军初战左良玉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60毫米炮上山。

60毫米的迫击炮就是杨嗣昌以国防军的掷弹筒为范本仿制的,火炮口径62毫米,炮弹直径60毫米。仿制的炮太笨重,绝对没有掷弹筒轻便,但是也有个优点,就是射程远,掷弹筒的射程只有250米,杨嗣昌的60迫击炮可以打1500米(三里)。所以这几门炮抬上山,可以轻松的炮击对面的悬崖顶端。

火炮上去也很艰难,终于还是上去了。选择合适的位置架设火炮。

左良玉没有炮,火铳都很少,如果左良玉也有炮的话,打上几炮,官军的火炮就废了。

洪云蒸命令开炮,炮击对面的山头。

炮声轰鸣,尘土飞扬,四发炮弹就出了炮膛。这种直瞄炮击是用不着试射的,直接瞄准就可以了。但是官军炮手水平太低,炮弹落点远的远、近的近,都没有命中目标。

洪云蒸看着直摇头,实在是太差劲。他又下了命令:“瞄准了打,打不中军法从事!”

其实第一发打偏了,后面自然会调整,如果炮手们这个都不会,干脆一头撞死得了。所以后面的炮弹就轰击到了山头。

山上还真有人,就是左良玉部埋伏的士兵,他们知道躲藏,不被山下发现,但是,明明看到了大炮,却不知道防炮,这就是见识短,他们没经过炮战,自然也没有这个训练。

在山顶上,石头树木被炸得漫天飞舞,其实还有人体,远处无法区别,看不出来。可是落到了悬崖之下是可以看到的。破烂的衣服、旗帜、人体都有。

洪云蒸看到了,炮击没有白干,效果还是有。于是他命令:再补充一些炮弹,继续炮击!

官军迫击炮的射击速度是一分钟五发,远远的赶不上国防军,慢了一半还要多,但是与旧式火炮的三分钟打一发相比还是快的太多了。只是十几分钟的炮击,几百发炮弹就覆盖了山顶不大的面积。

炮弹也是珍贵的,洪云蒸赶紧叫停,他开始组织部队通过这一地段。在部队通过时炮兵还要继续监视着山顶,一旦情况异常,还要炮击。

也许刚才的炮击起到了作用,山上的敌军非死即伤,剩下的都跑了,所以官军大队陆续的通过这一段道路,山上一点反应也没有。

洪云蒸的判断是错误的,山上的敌军没有走,还在监视着官军的动向。带队的军官名叫张应祥,他还有一个弟弟名叫张应元,都在左良玉的手下混事,这兄弟两个原来也是官军的身份,在西北剿匪的过程中汇入了左良玉这支队伍,现在都是左良玉部下之干将。

正牌官军出身的张应祥也没见过新式的火炮,今天被炮击还是他第一次见识,但是官军的老式火炮他是知道的。因此他没有防炮的知识,刚才那一阵炮击他的部下损失不小,一共三百人的队伍差不多伤亡了三成。

他把三百人分成两队,山顶上一队,另一队位于侧面,那里有一条隐蔽的小路,其目的就是可以出击,能不能出击当然这也要看战场上的机会了。他本人为了指挥部队则居于这两队之间,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他幸运地躲过了一劫。山上的那一队死伤的差不多了,已经失去了战斗力。

三百人的部队打伏击,使用的还是冷兵器,能有多大的作为呢?

这就要看怎么用兵了,他们的目标不是阻挡官军,而是奔着辎重来的。官军进入大山清剿作战,必定携带粮草,张应祥的目标就是粮草辎重,他们惯于冷兵器作战,还不懂得辎重之中有军火。

被炮击一次,张应祥也就长了见识,他明白了:山顶那个位置就是死地!这是鲜血总结出来的教训!

于是他命令没死的、受伤的都抢救下来,躲避在山峰的下面,他本人则选择一个位置继续观察,等待机会。这么陡峭的山,山下的官军上不来,只要预防火炮就可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 陛下求饶吧,我们都投降太子了 大明,开局挖了朱元璋祖坟 让我来选择文明? 田园大唐 带着机枪去古代 逆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