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三百九十七章 百年大计 (第2/4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帝王之要术、驭民之法宝。但我并不这样认为。”

驭民五术,在历史上是商鞅提出来的。有人说,秦国因此而强大,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更有人说苏联也因此而迅速崛起,从一个贫弱的农业国在短短的时间内成长成为一个工业强国,从而在二战中战胜德国,并在二战后和美国一样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但宋宁却并不这样认为。驭民五术是以削弱、压榨民众为前提条件,并非长久之道。商鞅变法之所以能让秦国一跃而变成当时最强的诸侯,并非因为他的驭民五术,后者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非主要原因。

秦国之所以变强,是因为垦草令的实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自耕农,夯实了秦国的基础,加上巴蜀粮仓,使秦国有了扩张的资本。军功封爵制则打破了贵族世袭的传统,使平民得以晋升。之后秦民为了得到爵位和良田美宅,所以人人好战,而不畏死,这才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使秦军成为“虎狼之师”。最终由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奋六世之余烈,一举吞并六国。

但长时间使用驭民五术,肯定是不行的。伟人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秦最终二世而亡,就是明证。汉朝就吸取了秦国的教训,所以刘邦在继承了秦制后,自他至汉景帝,近六十年时间,一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生息,这才有了汉武帝时的辉煌。

至于苏联,当年实行“剪刀差”的政策,优先发展工业,的确使苏联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但这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才做到的,一时为之还可,却不可长期实行,否则必然也会出大问题。

“之前的各个朝代,从君王到大臣,从朝廷到地方,一直在施行这驭民五术,结果如何?百姓难道就不反抗了吗?”宋宁道:“并没有。大苏从民丰三年胶东之乱开始,便到处有百姓造反,一直到现在仍没有断绝。数百年来,即便是国家最为强盛之时,大多百姓依然生计艰难,生产技术进步缓慢,这并非真正的长治久安。”

“一个国家的百姓若始终愚昧,每日奔波劳累却依然吃不饱饭,这样的国家如何能说是一个好的国家?我与历代的统治者的想法恰好相反。我认为一个帝国想要真正强盛,就必须要开启民智,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忠诚、优秀的高素质国民出来。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天下的人才越来越多,大家都来为帝国,为朝廷贡献自己的力量,百姓才能富足,国家才会强大,民族才会进步。”

“至于说,百姓一旦有了知识,有了思想,就会作乱,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服从朝廷的统治,这其实是谬论。人天生就会思想,如果帝国强大,在我们的统治下,百姓家中富裕,生活都过得好,他们又岂会反对朝廷,进行造反?百姓们只会拥护我们的统治,为身为帝国之人而感到自豪。当然,这其中肯定也会有一些不知感恩,身怀野心之人,会心生阴谋,制造危机,但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有人说,越知识就越反动,这句话宋宁是不赞同的。后世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是战败国,但德国却能在之后的短时间内又迅速崛起,就与他前期十分重视国民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不能怕国人有了知识有了思想就会不买朝廷的账便使用所谓的驭民五术。清朝一直实行愚民政策,结果如何?

长公主道:“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宋宁道:“很简单,统一国民思想,加强忠君爱国、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的教育,制订律法,大力宣传并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洁勇等传统美德,而坚决打击违法犯纪、作奸犯科,以及违反公序良俗和伦理道德的行为。以法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抗旨他都敢,还有什么不敢做? 邪君萌妃:绝命全能师 大秦:我扶苏,弃子成皇 重度抑郁患者的活路 人在大唐:为官七十载被贬十次 废材逆天,佣兵狂妃 云梦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