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軍使,幸不辱命,錢糧已討要回來了。」李延齡走進州衙,對正盯著地圖研究的邵樹德稟報導。
「唔,先入庫。與陳判官、郭孔目官一同協辦,帳目要清楚,大體上有哪些東西,寫份公示出來,讀給將士們聽。」邵樹德仍然在研究地圖,只是隨口吩咐道:「別入錯庫了,這是鐵林軍的東西,不是綏州或龍泉縣的錢糧。」
「遵命。」李延齡應道。
「可還有短缺之物?」邵樹德放下地圖,問道。
「馱馬、挽馬多有不足。現在屯於城內尚無問題,翌日一旦出征,還是多備些騾馬為好。」李延齡道。
「役畜……」邵樹德站起身,思考了片刻,問道:「可否找銀州的裴老將軍想想辦法?銀川牧場,年貢戰馬上萬匹,不適合做戰馬的去哪裡了?肯定有。」
「軍使,銀川牧場還是得諸葛大帥點頭。他才是正牌的銀川監牧使,雖然平日裡諸事皆委於銀州的裴將軍。」李延齡說道。
「諸葛大帥那裡我自有分說,而今只需說服裴老將軍即可,去把陳判官找來。」邵樹德說道。
陳誠現在的差遣是鐵林軍判官,本官則是綏州司馬。中晚唐以來,時人一般重差遣,輕本官。尤其是大量州縣官職被武將兼官占用之後,一般來說只有差遣才能看得出來一個人的地位。陳誠現在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軍中,為邵樹德出謀劃策,輔助軍務,因此李延齡還是去軍中找到了正在研習兵書的陳誠。
「軍使,何事相召?」
「去一趟銀州吧。軍中缺戰馬、馱馬、役畜,銀州甚多,你去面見裴老將軍,就說借馬騾千匹,日後再還,看看他怎麼說。」邵樹德說道。
夏綏鎮,綏州五縣以農業為主、牧業為輔,銀州四縣二者並重。到了夏州三縣,只有靠近州城、縣城的地方有農田、果園,遠離州縣的地方,則以牧業為主,党項人的營生。
而在宥州兩縣,就幾乎全是牧業了,也沒多少人會種地,即便可開墾為良田的地方,一般也任其荒著,放牧牛羊馬陀。
初唐年間,河西為朝廷養馬重地,據說鼎盛時期畜養量達百萬匹。夏州是河西牧場的補充,也養了不少,高宗年間,一次牲畜傳染病就讓夏州死了18萬頭牛馬。
河西等地被吐蕃攻占後,朝廷的養馬重心轉移到了夏綏、天德軍、振武軍、河東等地,比如銀州就有一官辦銀川牧場,夏綏節度使本身也兼銀川監牧使。豐州那邊,離天德軍城不遠,就有一永清柵,也是個軍馬場。河東嘛,去年崔季康屯兵的樓煩監牧城就是一大牧場。
內地軍州或許難以籌措戰馬、役畜,可在夏綏四州,並不是什麼大的問題,購置成本很低。這裡缺的是穀物、鐵器、布帛、日用百貨,說白了,生產力低下,需要從外界輸入生活用品,輸出基礎的畜牧產品。
陳誠走後,邵樹德又不由自主地思考起了綏州的發展問題。最近查閱了下綏州諸縣的檔案,發現目前開墾出來的土地總共只有兩千頃,主要集中在龍泉、大斌二縣。
當然這是官面上的數字,實際可能會多出20左右。那麼就按2400頃來算,一頃100畝,畝產一石粟,去年全州應該產出了24萬石糧食,即不到2600萬斤粟米。
這麼些糧食,養州兵要花去五六萬石的樣子,不僅僅包括口糧、工資(軍餉的相當部分是糧食),還有訓練開支,此時需要給軍士們補充肉食,就得拿糧食和党項人換牲畜。
說實話,去掉養州兵及州、縣兩級政府開支,剩下的十幾萬石糧食,也就夠全州四萬餘百姓的消耗,讓他們生活寬裕富足一些。
但這又怎麼可能呢?夏州方面就需要綏州提供糧食,每年沒個定數,但一次幾萬石總是要的。此外,還有豆子、牧草、柴禾、布料、絹帛、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