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就可以發現,清朝乾嘉時期之所以能夠破紀錄地第一次靠有限的土地養活了過億的人口,一是受益於攤丁入畝的國策,但更重要的是得益於對從海外引進的高產作物的推廣。在《明》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最可行最有效的手段不是守株待兔地等著生物學和農學的歷史飛躍而是儘可能地在農作物品種上做文章。可惜武安國(或作者)沒有想到這一點。另外,明初的糧食問題尚不突出,因為人口和耕地的矛盾並不激化。那時候農業建設還沒有從戰亂所造成的破壞中完全恢復,這本來是在農業上以大手筆推動變革的一個天賜良機。武安國之所以錯過了這個時機,不是因為他不清楚農業的重要性而是因為他更急於推動工商業的發展以期儘快地改變社會的經濟結構。在溫飽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急功近利地開展工商業的大躍進,這麼做在局部地區在短時期內還可是行的,這跟我國現今的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的模式相似。但是社會的整體發展將越來越滯後於個別地區的突飛猛進,如此的發展模式顯然是畸形的發展模式,長此以往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從農業的問題上還可以看出,作者在書中提出來供讀者思考的問題決不僅限於我們已經解決了的&ldo;歷史問題&rdo;,還包括我們在現實社會中正面臨的問題。
農村和農民的問題更加嚴重。書寫到現在這個問題還一直被掩蓋著。懷柔及北平地區的工商業發展過熱很可能會引發農荒。因為工業的起步階段對勞動力的需求很大,工商業必然跟農業爭奪勞動力。又因為豐厚利益的驅使,城市必然跟農村爭奪人口。北平府‐‐按作者的說法其人口本來是不夠稠密的‐‐但作者巧妙地用移民和戰俘緩和了這個矛盾,但矛盾並沒從根本上解決,隨著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這個矛盾早晚有一天會激化到不可調和的程度。(明初全國的人口都很少,人口危機不是一年兩年就能緩解的,要使全國的人口翻番至少要20幾年的時間吧。)
到了那一天,政府將採取什麼手段處理這個問題呢?效法英國的圈地運動嗎?中國跟英國的情況很不一樣,不能寄希望於從海外(日、朝和東南亞沿海)獲得足夠的糧食。因為當時明的周邊地區的農業都沒有發達到有足夠富餘用於出口,所以明在工業化的同時必須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
現今的中國因為農村外出務工的人口激增,糧食產量已經連續幾年出現負增長,糧食能否自給的問題非常嚴峻。對《明》那個時代而言,一旦出現了這種情況將意味著滅頂之災的降臨。
(二)重工業、輕工業、手工業和交通、通訊。
武安國深知重工業是國家工業的命脈,所以他發展工業首先從採礦、冶煉和機械製造入手。先不說重工業的起步有沒有可能象書中描述的那麼快,就說重工業的效益吧。重工業是需要大量的時間、金錢、人力的投入的,而且不能象輕工業和手工業那樣立竿見影,很快地把投入轉變成財富。武安國的對策是攀上軍工做靠山。沒錯,這確實是一條捷徑,就跟現代中國建國初期在東北和各大城市建立重工業基地的做法類似,以軍品為核心,以軍品帶動民品。但是這麼做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朱明政權不可能把奇技淫巧的輕工、手工業放在和作為軍事支柱的重工業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輕工、手工(以下統稱輕工)業也有它先天的缺陷,那就是對市場的依賴。在整個國家還不夠富裕的情況下,有限的購買力是無法滿足輕工業急劇膨脹的需求的。在這種情況下,轉嫁供求危機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迅速開拓海外市場。在大航海時代初期的確可以把海外市場看成是無限大的。但象明這麼大的國家能靠外向型經濟養活全國的百姓嗎?明有可能象英國那樣成為一個食利國嗎?我想這是不大可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