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十二章 武勋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便是父子舔犊情深,早就消磨殆尽。

若不是处处受制,崇明帝堂堂天子,也不需私下让高贤筹办内卫。

好在前两年太上皇精神不济,崇明帝才渐渐掌握朝堂大势,虽不能肆意,可也比以往好了不少。

太上皇于大明宫静养后,鲜少出面,由此崇明帝与太上皇面上才缓和不少。

崇明帝也不在意高贤的反应,随意道:“虽说这小子行事莽撞,也有些小聪明,倒是可堪一用,不过还需磨砺一番。”

高贤晓得白天召见贾蕴后,崇明帝便对贾蕴赞赏有加,尤其是贾蕴说出愿做崇明帝的“冠军侯”、“犯大乾者,必诛之。”这类荡气回肠的马屁,极得崇明帝的心意,便附和道:“瞧着贾公子,便是个英武不凡的,若是晓得陛下如此看重,还不誓死效忠。”

崇明帝闻言冷潮一声,笑道:“若是施些小恩小惠就能收服这些个武勋子弟,朕也不需这般头疼。”

高贤傻乐一声,也不敢回应,他晓得崇明帝对于京中武勋不满已久。

所谓的京中武勋便是以四王八公为首勋贵集团,他们这些人并非无权无势,更“同难同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四王八公势力盘根错节,不仅仅在朝廷军队,便是在朝堂之上,亦是如此。

以贾家为例,贾家一门两国公,堪称王爵之下第一功臣世家,八公之首。

贾家把持几十年的“京营节度使”,便是如今,依然在四大家族手中,被王子腾“把持”。

同样说四大家族。贾家一门两公,爵位较低的宁国公父子两代兼任京营节度使,掌握京都安全。

荣国公在军方势力更大,边关诸将大多皆是其旧部,就像神威将军冯唐、冯紫英父子,与贾家都有祖辈之谊。

史家不是国公,一点不比国公差。保龄侯史公是尚书令,六部尚书之首,为文臣之首,多少门生故旧?

就凭贾家、史家基本把持了满朝文武大半。更别提王家原是太尉,掌握政法,薛家是富商,掌握金钱。

崇明帝对此一直是忧心忡忡,心中一直想着如何消散这些隐患,奈何这些武勋如同“堡垒”一般,难以攻破。

更何况崇明帝根基尚浅,威信不足,难以震慑,再加上太上皇处处庇佑,崇明帝更是独木难支,无可奈何乎。

对于太上皇荣宠这些勋贵,崇明帝心中是恨的牙痒痒,想当初太上皇亦是天纵神武,难道他分不清这些勋贵对大乾的危害不曾,许是人老了,心里也是糊涂,不复当年英武?

念及此处,崇明帝叹息一声,旋即又看起了手上的简报,当看见贾蕴过房后,崇明帝怒声道:“堂堂宁国公长房一脉,居然过房到七房,难道宁国公府无人?”

崇明帝厚待贾蕴,不外乎就是因为贾蕴宁国公府长房一脉的身份,难道真以为杀几个鞑虏便能面圣?

高贤见崇明帝发怒,小心地回道:“主子,奴婢派人查过,宁国公府其他各房子嗣均不合适过房,贾蕴虽是长房一脉,但七房绝嗣,过房也是合乎规矩....”

崇明帝冷冷地瞥了高贤一眼,高贤便跪在地上不敢言语。

顿了顿,崇明帝不在关切此事,总归事国公府的人,虽有偏差,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随即转而询问道:“宁王那边如何?”

宁王刘熙是泰康帝幼子,如今二十岁,自小便受太上皇喜爱,有传闻,若不是泰康五十年泰康帝病重之时,宁王尚年幼,怕是皇位也落不到崇明帝手中。

崇明四年,宁王满十六岁,太上皇便下旨赐封刘熙为郡王,封号“宁”,并进礼部观政。

按照大乾祖制,皇子开府进六部观政学习。

待熟悉部务后参政,建立功勋沐得皇恩后可晋郡王,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团宠小公主,疯批暴君沉迷养崽 开局觉醒双灵窍的我,直接爽了! 诸天从唐人街探案开始 郡主每日靠作死活命 我撞破了皇帝的女儿身 时间制御者 九州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