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陈桥兵变,改写了大周历史,从一对孤儿寡母的手中夺取了江山,他背弃大哥柴荣的临终嘱托篡夺后周社稷是不争的事实。赵匡胤一直担心他死后,有人也会效仿他再来个黄袍加身。
再加上杜太后去世时,大宋才刚刚建国,四周强敌林立,尚未实现国家统一,国家稍有不慎就会面临覆灭的危险。与其让一个乳臭未干、未识兵戈的小孩登上帝位不如让他更为老练的叔叔作为皇位继承人更好,杜太后对于自己的孙子显然是没有信心的。为了江山社稷的长远,杜太后有着超过常人的政治智慧,她相信“国赖长君”,让宋太祖传位给赵光义,她或许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也只是后人的猜测,毕竟没有人亲眼见过,连赵光义都没见过。这不是哥德巴赫猜想,猜测是很难站住脚的,达尔文猜测人士从猿猴演变过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猜测基本上是胡说八道。
如果“金匮之盟”实有,要知道,赵匡胤是开国之君,那一年他才三十四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的二儿子赵德昭已经十一岁,那是孝惠皇后贺金蝉生的,不可能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赵匡胤英明神武,所有的事情都考虑得头头是道,滴水不漏,在传位这件事上,他更不可能有得半点的马虎大意。
因此,从古到今,在假设“金匮之盟”可能存在的前提下,更多的人支持“三传论”。
在司马光《涑水记闻》、王禹偁《建隆遗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着中对于“独传约”和“三传论”,这两种说法都有大致类似的记载:“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
大家都明白:赵匡胤去世时,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赵匡胤二十六岁时,已经做到开封府马直军指挥使,开始掌管禁军了。
赵匡胤虽然没有明确立赵德昭为太子,从对赵德昭的历练和培养上,他的职位后来已经位列宰相之上,种种迹象表明,赵德昭是他内定的接班人。
也就是说,很多学者,只是记述了“金匮之盟”这件事,言外之意是:金匮之盟是他宋太宗赵光义和赵普共同炮制出来的,为赵光义篡位扯的一张“遮羞布”,如此而已。事实上,赵光义继位后,赵普迫于压力,默认有这么一说,也未可知。这种模棱两可的处理方式,成了赵光义留下的传统,赵构不是也给岳飞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吗。
得到潘美的奏报,第二天,赵匡胤就在王继恩、潘美、薛居正的陪同下到赵光义的府上视察了一回。与其说是兄弟之间的走动,不如说是寻找线索和施压。
见到赵光义,赵匡胤笑道:“晋王龙行虎步,且生时有异,望之也是太平天子。”
赵光义赶紧施礼道:“臣见驾!‘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臣能做个太平王爷,已经是蒙祖上大恩,蒙陛下福荫,太平天子,臣不敢奢求,也从未作此想,陛下切不可开如此玩笑,臣诚惶诚恐。”
赵匡胤哈哈大笑,赵光义脊背直冒冷汗。众人延至逍遥亭落座,煮茶听曲品尝细点,说笑一阵子,太监王继恩上前奏报,行营先锋使曹翰,载五百东林寺铁罗汉像已到京城。赵匡胤起身,王继恩朗声宣道:“圣上起驾回宫!”
赵光义将赵匡胤一行送至门外,内襟后背已然湿透。
◆ 一条鱼引发的屠城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底,宋军攻占南唐都城金陵后,曹彬令后主李煜作书晓谕江南诸城守将,让他们缴械归顺大宋。江州(今江西九江)指挥使胡德、牙将宋德明不愿降宋,赵匡胤命曹翰率兵攻打江州城。
江州背靠长江,斜倚大山,城池险固。自开宝八年(975)十二月至开宝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