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九章 神学理论的奠基人于吉 (第2/4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可能有很多,我个人认为文明的落后应该是最大的因素。在当时,即便大家都是一个圈子的人,但由于受到交通、通信、出版着作成本太高等等现实的影响,相互间不可能和现在一样,发个朋友圈、弄个直播就能迅速传到全球。所以,只有各自为战,自己敬自己的神,自己传自己的道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于吉整理的《太平经》是甘忠可的信徒们在民间传播、增加后的内容,期间加入了很多人的思想和内容,比如张三喜欢山神,那么他就把山神当作至高神加到里面,李四喜欢河神,他同样会把河神奉为了至高神,因此就出现了很多神,很多至尊的这种情况。不过我们却可以从《太平经》中归纳出一个当时的共同点来,那就是自然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神的存在的。比如除了上面提及的那些神以外,当时人们还认为人的五脏也是有神存在的,所以神在当时真的是无处不在,于吉同样也受到这一影响,神太多了也就弄得有点乱了。

《太平经》还反映出当时道教的神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物”与“神”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形而上的东西和形而下的东西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从而导致了形而上的神就有了善恶之分。正是这种神和社会之间的投影,就把神学理论同社会政治联系上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甘忠可会入狱,于吉会被杀,黄巾军会起义,五斗米道开创了政教合一的先河的根本原因。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这里我讲于的神学理论,也提到了葛洪的神仙体系,这在早期道教中也是有原因的。当时,或者说在以于吉为代表的人们心中,神和仙是不同的。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仙”的概念,比如《庄子》里提到的着名的藐姑射之山的仙人,《列子》里讲的归墟里的仙人等。在《太平经》中,于吉认为的仙和神是不同的,人可以成仙,成仙后再继续努力,追求进步,才有机会成神。也就是说,仙是介于人和神之间的,能够长生不死,会飞,还会各种变化的人。仙人们还不能完全超脱,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还要上班的,具体做什么工作呢?比如掌管四时变化、行云布雨等等吧,这些思想和战国时期不同,那时的仙和神还没有明确区分。

记得玄幻小说刚流行那段时期,有些作者构建的小说脉络中,人可以通过修真而成仙,仙再继续修炼后再成神,神也能继续修炼,然后又成……,这个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找几本看看。这些作者不知道是借鉴了于吉的神仙理论,还是因为脑洞足够,要是于吉把《太平经》写得通俗一点,可以当成玄幻小说来看了。

接着探讨于吉的神学理论。在汉末那样黑暗的社会大环境下,无论怎么工作、怎么累,仙人还是有着先天的让凡人羡慕、渴望的优势和资本,毫无疑问,人人都愿意当仙人。那么怎么才能加入到仙人大家庭中呢?后世道教就有了一系列的修炼的法门,而在早期,这些还没有被开发出来。于是,于吉就说了,想成仙吗?可以,去“学道积德”吧。他的成仙办法很原始,就是让大家都要多多得做好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就能成为贤人;成了贤人以后,继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进而就能成为圣人;圣人再接着学习,就会成道、成仙、成真、成神。您看,于吉打造的升级模式,比现在小说的升级流一点都不逊色。大家想到没有,于吉的这种思想,其实还是有出于政治目的考虑,宣扬的人人做好人好事,从本质上还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

除了神和仙以外,于吉还提出了鬼这个物种的存在。

于吉说每个人都有灵魂的,只有身体和灵魂合一才是活人,否则就会死亡。更进一步,《太平经》中还提出了人是生活在天地中的,同时天地也存在于人身体里的,神是生活在天上的,同时人身体里同样有神的存在,这就是道教早期的“心神合一”理论。

实际上,于吉的这种“心神合一”的理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明海兵 大唐:最强争霸系统 医品毒妃倾天下 人在大唐,朝九晚五 清明上河图 帝国第一家丁 晋末的卯金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