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四百二十二章 根本 (第1/4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由于宋辽战争并没有直接对大定府的安全造成冲击,所以辽国的统治核心依然都在大府中,涅心和马氏兄弟等人在大定府中没有身份暴露的忧虑,所以继续在大定府维持大宋情报网络的运作。

可以说在熙宁七年之中连续遭遇了两次战争,这使得契丹人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反思,不过这样的人终究还是在少数,而且由于魏王耶律乙辛和宰相张孝杰把持朝政,使得很多契丹优秀的人才宁可隐居也不愿意入朝为官。

辽国内政自宋辽战争后便开始崩坏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耶律乙辛和张孝杰在这个时候仿佛也有所转变,在辽国内部开始了一些良性的改革,当然为了维持辽国统治的运转,赋税方面却没有下降,但是也没有上涨,这在契丹统治下的辽国内部百姓当中多少有所改观。不过即便如此,辽国百姓的日子依然非常难过,失去了作为农业基地的燕云地区后,辽国内部粮食供给明显出现了比较大的空缺。

农业的衰败自然导致了工商业的衰败,以往还算热闹的大定府街头能够保持开张的店铺数量不足以前的三成,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农业是工商业的基础,尤其是在交通和通信并不发达的这个时代,农业更是成为一个国家政权能否存在在这个时代的重要基础。农业和工商业的衰败直接造成的便是辽国商业财政税收的大幅缩水,现在辽国所能够依靠的也只有其传统的畜牧业了。

涅心把自己在大定府所看到的一切都详细的记录了下来,这几天他一直游走于大定府的大街小巷,大定府虽然是辽国的都城,但是其规模也就相当于大宋一个中等城市大小,人口数量也就刚刚过十万而已,两三天地功夫绝对可以把大定府逛个遍,而相对来说大宋的国都汴都开封,一个人就是一个月也未必能够走遍、看遍、玩遍。

在涅心的眼中,大定府的契丹人在困苦中生存。环境和国力的衰败给这个昔日最为强大地帝国以沉重的打击,民生状况极为恶劣,不要说是其他地方,就是在大定府,乞丐满街。各种小偷小摸甚至是公然抢劫也不在话下。在这种状况下生活的百姓命运已经不能够用“民不聊生”来形容了,更加恶劣的是大定府作为辽国的都城,一样受到粮食供应紧缺的威胁,粮价一再上涨,就是这样粮店供应粮食都无法满足。

“契丹人处在困境当中,不过他们同时也在反思,可惜这些人并没有受到辽国的重用。这都是因为他是魏王耶律乙辛地政敌,就算乙辛再大度,在威胁他地位的时候他会为了抓住权力的把柄而将任何人消灭掉……学生徜徉在大定府的街头,满眼看到的都是触目惊心的惨事。今年时至雨季,可大定府周边滴雨未下,可以预见今年发生旱灾必不可免……”

王静辉手中拿着的正是涅心的来信,虽然他没有去过大定府,不过有了涅心地来信。大定府的惨状他基本上都已经清楚了。在信地最后涅心从现在的天气情况预计今年辽国必定会发生旱灾,这对本已经元气大损的辽国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对于涅心信中所说到的那些有远见的契丹人,王静辉心中非常明白,这种人肯定在辽国是存在的,毕竟偌大的一个辽国想要能够找出一个和萧佑丹比肩的人物应该是不太困难地。不过王静辉却并不担心,除去涅心所说的有耶律乙辛对权力的把持的缘故之外,他也非常清楚就算耶律乙辛能够容纳他们,他们也不会入朝为官的——契丹人向汉人学习种种政治制度之外,还把汉人士子的一些顽固劣要也给学了回去——如果朝廷中有强势的敌对派,他们宁可归隐也不愿意出山为国效力。

这种情况在大宋也有很多。不过王静辉在报纸上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就持反对意见,在这方面又不复不感谢孔夫子那一套春秋大义,毕竟这东西放在对立地两派之中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到时候就看谁地嗓门更大,后台更硬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犁汉 朕非汉废帝 兵者为王 清末一盏灯第二部 三国:穿越者遇到刘备重生 皇后太强大:皇帝神马都是浮云 永乐家的绝世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