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九十章 江边游玩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一的徐渭写了许多放风筝的诗,其中一首写道: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

风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关于风筝的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鲁问》中的记录:“公输子削竹木为鸢,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提到公输子(鲁班)发明了一种竹鹊,可以飞三天三夜,这说明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风筝。

古人早就意识到放风筝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踏青放风筝,沐浴阳光,舒展筋骨,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改善血液循环和加强肺呼吸容量。

放风筝不光是中国人玩的一项娱乐活动,从唐宋开始,也开始向世界输出,先是朝鲜、日本和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其实我们古人发明的许多东西,在我们眼里不当回事,但是到了国外,让外国人一研究,就发现了它的重大价值。比如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我们发明指南针后,用它来堪舆风水,而欧洲人用它来进行远洋航行,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为西方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同样,中国古老的风筝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他们开始研究着向飞行器方向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不懈的研究改进,最后由美国莱特兄弟制造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这时候,国际上对来自中国的风筝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它不光是一种玩具,而是一种科学探索的工具了。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的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就是来自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李智云仰面看天上,一时风紧,他的手被风筝线割了一下,不由“哎呦”了一声。王竹君一见,掏出一块手绢递给他。李智云接过来,用绢子垫着手放。两人放了一会儿,王竹君喊仆人拿过来一把剪子,铰断了线。李智云不明白:“你这是干啥?”

“让灾病和晦气都被带走哇。”王竹君说着,又铰断了他的线。原来放风筝还有这个说法,李智云算是长了学问。

线一断,那风筝都飘飘颻颻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眨眼只剩下一点墨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放完了风筝,又开始荡秋千。仆人在两棵树之间系上绳索,下端有一块坐板,王竹君坐在木板上,让李智云推她。秋千越荡越高,她的笑声也越来越响亮……

中午时分,仆人从马车上拿出了食物,侍卫们分到食物后,蹲在旁边吃。李智云、王竹君、刘瑛莲和丫环围坐在一块草地上,中间的毡子上放着火麃肉、干脯、肚肺、赤白腰子、蒸饼、馒头等,蒸饼就是后世的馒头,而那时的馒头则带馅,类似于后世的包子,分为素馒头、肉馒头。

王竹君一边吃一边道:“刘小姐,你好像不太开心嘛,象你这样大户人家的小姐,整天呆闺房里,好不容易出来,干嘛不好好地玩玩呢?”刘瑛莲瞥了她一眼,不服气地:“你不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吗?”

“我跟你可不一样,我从不在闺房里绣花。我哥说我是个假小子,男子会玩的东西我都会……”

吃过午饭后,李智云在一棵树下铺了块毯子,背靠树干小憩了一会儿,下午又去江边游玩了一阵,便打道回府了。

队伍沿着一条泥土路往回走,刘瑛莲坐在马车上,掀起车厢后窗的帘子,只见李智云和王竹君并辔跟在马车的后面,两人有说有笑,十分开心。她气得“啪”地一下甩下帘子,坐在对面的丫环一见,忍不住“噗哧”一声。刘瑛莲瞪了她一眼,丫环连忙收敛了笑容。

晚饭时,李智云走进饭堂,只见桌旁坐着刘洪、张正、蔡虎和丫环,唯独少了刘瑛莲。他走过去坐下,对丫环道:“小姐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明有闲王 皇明圣孙 三国:日记曝光,美人们都黑化了 大华极品小皇子 抗日之最强战兵 蜀汉之庄稼汉 二嫁,盛宠天才逆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