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两百八十一章 以工代赈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荀宁的感叹声,在整个垂拱殿上不断传播着。众臣闻言纷纷抱拳拱手,道:“皇上圣明。”

很明显,此时此刻的大家,已经认同了荀宁迁都幽州城也就是即将变成的蓟州城的做法。

数日之后,正式迁都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汴梁城,乃至于是整个天下。

“什么?皇上竟然要把都城迁到北方的幽州?那里地方到了冬天,极为苦寒,皇上受得了吗?再一个,大宋汴梁城,还会不会像往常那般繁华昌盛了?我想,应该是不会了,毕竟这里已经不再是都城了。很多百姓,到了那个时候,一定会跟随着北迁的。”

“唉,太可惜了,这才多少年啊?满打满算,汴梁城成为大宋都城也不过两百年。这实在是太让人意外了,皇帝迁都,百姓相随,汴梁城衰落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了。长久以往,这里都有可能会变成一片废墟,那也说不定。”八壹中文网

“城墙上的斑驳,诉说着历史,这里出过无数名人,现在却是地位不保。若是那些名人泉下有知,也不知道会是个什么反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里将来一定会再出那么多名人了。毕竟,百姓们去往北方以外,一些世家大族也会迁走的。”

荀宁此前虽然废除了世家豪族,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将所有的世家豪族都屠灭了。现在留下来的世家豪族,都是支持荀宁的。这些人没有什么特权,但是因为有钱,所以请得起高明师父,最终让自己的家族子弟,能够快速的成长为符合大宋要求的官吏。

如果说迁都让人兴奋,那么对于生活在汴梁城的人来说,那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很多人都是怀着不怎么好看的脸色出门的,毕竟谁也不希望汴梁城沦为一座普通的州城。

“我听说了,朝廷上做出决定,大宋迁都至幽州,但是汴梁城将会被作为陪都,具有和幽州城平起平坐的规格。如此一来,汴梁城究竟会不会衰落下去,那就是未可知了。”

“迁都,并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事情。如果大宋真的定都在北方的幽州城,那么大宋往后就会有数年的时间,都在为这件事做准备。我想,皇帝肯定是要利用迁都之事,来兴民的。”

当汴梁城的人们得知,此地作为陪都以后,原本不怎么好看的脸色吗,转瞬间就恢复了过来。街头巷尾,人们也就不再去议论迁都的坏处,而是更加着眼于迁都将会带来的某些情况。

“你们想啊,幽州城地处北方,那里的天气苦寒无比,如果想要真正的定都在那里,就必须营造皇城。要知道,原本幽州可是没有皇宫的,哪怕是行宫也不可能。然而,要想营建一座皇城,那可是需要大把大把的银子,这些钱从哪里来?很显然是从百姓手里要上来的。可即便是如此,这也比被用来支持守卫边疆的费用小得多。”

“再一个,这些年大宋疆土之上,一些地方灾难丛生,旱灾、蝗灾、水灾之类的,产生了不少的流民。这些流民,严重影响到大宋的稳定。因而,朝中有人建议,招募这些流民前往幽州城进行营建皇城之事,同时发给他们银钱。如此一来,流民祸患就能够得到解决。”

人们口中的迁都之事有多么艰难,荀宁怎么可能不知道。这是一场耗时费力的工程,更何况幽州城需要重新修建,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陛下,江南行省去年水灾,产生了大量的流民,这些人无处安家,若是放任不管的话,恐怕会生起祸乱。臣建议,将这些人迁往幽州。”

御花园中,荀宁与几名熟悉的大臣在探讨着迁都的方案。幽州将会是一座新城,荀宁必须要重新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统筹民夫等事情的安排。事实上,外面传言的不管多么厉害,实际上都是朝廷已经做出决断的事情。譬如说眼前傅文书的建议,其实就是荀宁此前说的,安抚百姓,重在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农女厨妃:带着空间养萌娃 七页禾 重生周幽王,打造大周帝国 大人,天冷了加件黄袍吧! 帝王之名 谍海潮生 三国:白馍榨菜,我竟黄袍加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