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1章 五明幼儿班及小学生活 (第3/5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兆雅的一个大家庭,排行老四,五明外祖父唐九成、外祖母芝文华一共育有两男六女,六舅唐济民、中专学校读书毕业后,在成都一家工厂上班,后来成为四川小有名气的画家。五明六舅妈郭大玉在农村务农,育有一儿一女。幺舅唐开府一直和五明外祖父唐九成、外祖母芝文华生活在一起、40多岁才结婚,大姨妈唐家英嫁到长江对岸一户王姓人家、他们一家生活在长江边,主要是务农,王姨爹年轻时也在长江上拉船,也帮人淘金,五明两个表哥和一个表姐也是务农。大姨妈唐家英能说会道,精明能干,有五明外婆芝文华的影子,九姨妈唐忠琴嫁到泸县云锦一户彭姓人家、也是务农,有几个孩子,五明去过九姨妈家几次,她家离泸县云锦街上有两里多路。十姨妈唐家祥,解放后,从泸州师范学校毕业,在泸县嘉明小学教书,嫁给和她一个学校的姓梁的老师、育有一儿梁田一女梁红。另外还有五明二姨妈和三姨妈,她们去世得早,五明没有见过她们。五明六舅唐济民和十姨妈唐家祥读书的时候,五明母亲唐忠明也给他们不少的资助,五明小的时候,经常跟随母亲唐忠明到外婆芝文华家去玩,五明外婆的家,离德龙铺学校有十多里地,就在新溪子方向,离新溪子有三、四里地,没有通公路,要靠走路去,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走一段公路到杨四店,再从杨四店分路,走杨四店到新溪子的一条石板路,中途分路再走一段小路,要上一个坡,就到五明外婆家了,还有一条路,就是走公路到走马岭,分路走一段小路,要爬一个坡,这条路没有石板铺路,下雨的时候,不好走,路很滑,这条小路要经过很多户农户家门口,有几户农户家里喂了狗,经过的时候,狗要咬人,所以,每次走这段路,都要十分注意,有时候手里要拿一根棍子,以防狗跳出来咬人。

第二节 德龙铺名字的由来

泸县德龙铺得名于修建在龙溪河上的一座桥,这座桥始建于宋代治平年间名叫“德龙桥”,又叫“特凌桥”,离德龙铺两、三里路,这是一座五眼石拱龙桥,现在桥孔的石拱圈上还有两条尚未完全破坏的龙雕石刻,桥头尚存两头石狮。

德龙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乾隆年间新建大石桥时,面向州内州外招聘主持工程修建的掌墨师(相当于修房造屋时全程主持建设的总工程师)。一位穿着破旧的老石匠前来应聘但落选,饿倒在桥头一民房檐坎上。房主是个善良的老太太,煮一大碗面,又用猪油炒了5个香喷喷的荷包蛋给老石匠吃。石匠万分感激,给老太太打了个石猪槽,拜别而去。一年后,德龙桥砌到最后一个石拱,石桥上的刹尖石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不是大了,便是小了。修桥人员忙了几天,始终无法解决。这时,那老太太便说:大桥开工前,有一位你们淘汰的掌墨师给我打了个猪槽,你们抬去试试吧。主事官员立即招呼石工将猪槽抬到工地,把猪槽刚放进桥拱缺,一下子就合适了,全场欢呼雷动。州牧叫买火炮爆庆祝大桥“合龙”,另外给老太太打了个猪槽送还,外加10两白银以资奖励。这个故事,当代村民依旧口口相传。

虽然现在德龙桥已饱经沧桑,但在过去,这座桥可是泸州通往重庆、永川东大路上的交通咽喉,桥两旁客栈较多,十分繁华。几百年间,它曾四次改建、三次更名,由宋朝的简单粗糙的横凌渡小桥,到清代平整光滑的永济坊石板桥,再演变成宽阔平整的德龙桥公路桥,这其间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这座静静地躺卧在龙溪河上的德龙桥,饱含了岁月的风霜,依旧屹立不倒。如今虽暂停使用,但这几百年来其所发挥的诸多作用仍让人难以忘怀,其所承载的诸多故事仍然让人津津乐道。

德龙铺乡只有一条街,大概有1000多米长,街道最初是用石板铺成的,街道两边有商铺,餐馆,理发店还有一些住户,也有诊所,邮政所,乡公所等等,街上每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财务自由以后 厉总今天复婚成功了吗 风流快活傻狂医 重生官路:巅峰父子 男主:怎么还有好感度啊 拒绝成名,影后哭着求我出道 想支持乡村教育,却成为商业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