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三章 (续12) (第3/5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谁知,玉蟾山的百姓好日子没过多少年,突然战乱四起,年年灾害、民不聊生,寺中香火也少了。有一天,朝中派了一位钦差大臣来泸州,要百姓上交皇贡。一时间,闹得人心不安,百姓们已穷得来一无所有了,哪还有什么皇粮可交,哪还有什么皇贡可上啊。

百姓们纷纷来到庙中,请义兴长老想个办法,免除百姓皇贡之苦。长老也为此事愁眉不展,手中数着佛珠,心中却在盘算、不交粮,黎明百姓生灵涂炭,交,又什么都拿不出来。长老望着殿堂的灯火闭目参禅,突然想起那日一桩事来。有一七旬老妪来庙中求神拜佛,临走时,送了一张谜帖,说是,遇大难时才打开来看,逢凶化吉。便叫小和尚去取来,打开一看,是一些河旁岸边长的野果。长老看了此物百思不得其解,便双手合十求观音菩萨打救,把谜解开,以解民悬。此时,一位亭亭玉立的白衣女子来到跟前,说,玉蟾山上山下,两河两岸有宝可救一方父老百姓,说罢,化成一阵轻风而去。长老定了定神,清了一下自已的脉,茅塞顿开,走下蒲团,拿上禅杖与小和尚往山前山后一转,果然是野果,又往山下河边走去,两河两岸也是野果,摘一枝来仔细一看,这不是当年解救诸葛亮十万大军的救兵粮吗,顿时,计上心来。

第二天,长老带上万民册,大小寺僧、尼仲人人背上一袋救兵粮果去见朝庭钦差。钦差见此野果,红似玛瑙、大如佛珠、送入口中一尝,又甜又酸,难以吞下。此时,义兴长老当即与众僧抓起救兵粮就吃,一个个狼吞虎咽的样子、使钦差不解其义。马上询问一小和尚,才知,泸州受灾多年,早在三年前就不见五谷了,就是这野果,长老也规定一日九颗,寺僧们今儿能饱吃一顿,也是感恩戴德了。钦差见此惨状,动了同情之心,当即离开了泸州。不久,朝庭发了一道圣旨,泸州一方百姓免交皇贡三年。

永洪说,义兴长老为民请命,免除生灵涂炭,恩德无边。老百姓都来感谢他,为父老乡亲办了一件好事。很多年以后,长老圆寂,老百姓在玉蟾山上选了一块宝地,为他修了一座墓塔,塔的四周还用石栏杆围起来、种了许多松树,柏树,以此来纪念这位为老百姓做过好事的和尚。以后,每逢二、六、九月山上办庙会,人们总要来到塔前悼念他,年年如此,代代相传,义兴的塔墓越来越大,越来越壮观了。

永洪说,后来,寺中的其他和尚圆寂了,也在圆寂时嘱附寺僧,也要埋在义兴长老塔墓旁,沾点长者的光,也要修建一座墓塔,塔的地点还要紧靠义兴长老的六角塔墓。时间长了,寺中就立下一个规矩。凡是寺僧死了,都埋在这片松林之中。从此,这儿的石塔越修越多,样式越修越奇,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四方的、三方的、六面的、人面的,还有尖顶的、圆顶的、棱形的,有两级三层的,三级四层的,在这片松林中形成了玉蟾塔林、十分壮观。

五明一行人看见玉蟾山西隅,有金鏊峰拔地而起,孤峰独秀。四周古树与青藤缠绕,犹如绿色碧玉,岩壁间,飞泉瀑布,几如银线飘垂、峰顶有座金鏊亭子,亭子修得十分别致。古往今来,吸引无数骚人墨客登临揽胜,吟诗唱和留下千古佳话。

永洪说,有一天,时称为”嘉靖七子“之一的张居来到泸州,请侨居在这儿的杨升庵为他父亲撰写《墓志铭》。杨升庵欣然答应了,便约了泸州的经学家曾岷野在金鏊亭中为张居来接风。

三个才子一见如故人,张居来酒过三巡有点耳烧面热,见玉蟾山犹如蛟龙横卧,山势雄居一方,山中林木葱茏,泉流曲润,水声淙淙,琴蛙伴唱,真是无须写诗皆成诗,无心作画也成画。遥看山中玉蟾寺依山而立,寺院宽阔,殿宇宏伟,不禁暗叹,泸州真是个好地方啊!三人在亭中开怀痛饮,各诉衷情。

永洪说,经学家曾岷野是一位有功不得禄的忠贞耿耿之士,正德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真不是一个逃犯,不就是写个文 不与你争 分手后:觉醒超级警察系统 豪门大佬的娇娇玫瑰 我给地球修bug 穿书八零:团宠福宝致富忙 海在东方,河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