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具体显现,“粗枝大叶”不行。
保证材料真实、准确,马克思在写作时,他就“从不满足于问来的材料,总要找源头,寻根究底,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即使为了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去。由于马克思所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得到权威人士的证实的,因而即使是反对马克思的人,从来也不能证明他有一点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论证是受不住严格考核的事实上的。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就是精细、严谨、科学的学风!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着作,“每一个字都是一枝必中的箭,每一句话都是有事实做根据的沉重控诉,是真实不可驳的赤裸的真理。”
中国古人对材料的真实、准确也是十分看重的。司马迁的《史记》,就被班固称为是“实录”,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说它写的材料很真实,经得起考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也强调要“事信而不诞”。“信”就是确实可信,你写的材料要信实,而不能是虚妄荒诞的东西。宋代洪迈认为:“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不使差忒,乃可传信。”对议论性文章来说,事实的真确不误,的确是它“传信”于世的重要条件。清代“桐城派”更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的主张,把“考据”,即对于材料真实、准确的严格考核,提到了“文章”三要求之一的高度。所有这些,应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很值得借鉴。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一般“文章”和“文学”创作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要求“生活”的真实,后者则要求“艺术”的真实。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中所写的事实现象,可以是生活中虽未必发生但“可能”发生的东西。即使如此,离开生活根基的胡编也是不应允许的。
第四,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新颖、生动的材料,才能更好现出新鲜、活泼的内容。如有一篇题为《六尺和两米》的短文,其中叙述说:主管农业的县委常委,到公社去考察推广沼气的情况。他“鼓励挖沼气的社员们说:“很好!很好!学科学,用科学,普及科学,是改革形势的要求,是四化的需要……”。然后便问道:“沼气池要挖多深?”回答是:“六尺”。 新东县委召开常委会,研究农业方面的问题,农业局的负责人和要时技术干部汇报推广沼气的进展情况。汇报中间,这位主管农业的常委插话问道:“沼气池一般挖多深?”回答是:“两米”。他惊奇地章”反问道:“群众说池深六尺,你们技术人员说是两米,到底应该多深?”话音未绝,便引起一阵哄堂大笑。县委书记皱了皱眉头说:“我敏锐觉得每个领导干部都迫切需要加紧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就让我们从这两米等于六尺开始吧!”
这就是一个相当新鲜、有趣的“活材料”。那位县委常委,居领导职位,大讲“形势要求”,却弄不清“两米”等于“六尺”简单常识,难怪人们要“哄堂大笑”了。就是从这活生生的现实之里,作者自然地引出了“领导干部要加紧学文化、学科学”重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