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9章 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第六章 写作中如何选材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材料”: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予适当的温度与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植物种子力量之大,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材料。它的成立,是《野草》这篇整篇立论的“基石”。其作用大矣!

又如,1901年2月3日,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给德皇威廉二世上了一个“奏议”,其中这样说道:中国武备之虚弱,财源之衰竭,政象之纷乱,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 落后就要挨打,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典型的“反面”材料。新华社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它,把它写入了《奔向二oo0》这篇文章里。这个“反面”史料一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斩钉截铁的结论:“落后就要挨打”!就呼之欲出了。真是令人警醒,催人发愤。

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列宁研究帝国主义,都是收集了很多统计数字和材料,但并不是全部采用,而只是采取最能表现特点的一部分。这里的抓“要点”或“特点”,和“画眼睛”的办法是完全一致的:“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抓“特点”,画“眼睛”,其实质都是选材要“典型”的问题,材料不典型,题材不典型,就象是画人的“头发”一样,即使“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第三,要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一般“文章”的写作,对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着严格的要求。所谓“真实”,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说,它是“实有其事”,不是弄虚作假、编造杜撰的;其二是说,它不是个别、偶然的“表象”,而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一定“本质”的。也就是说,“真实”这个概念,要求“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有机统一。

做到“局部真实”也很不易。张冠李戴,添枝加叶;道听途说,无中生有,事实残缺,数字错讹;断章取义,引文多误的情况,屡见不鲜。如1979年中秋节,记者写了一篇报道邓颖超和日本朋友共度佳节的文章,其中就有两处材料不够真实。邓颖超对记者说: 记者们写的《中秋佳节话友情》,报上登了,我看过了,那篇文章里有两个地方不符合实际。第一,文章说“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秋菊盛开”,你们看,这里摆放的“秋菊”是绢制的,怎么能写成秋菊盛开呢?第二,那天日本朋友唱了《在北京的金山上》和《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两支歌,你们的文章里却写成只唱了《歌唱敬爱的总理》一支歌。我们的新闻报道一定要真实,确切!

做到“整体真实”就更要下点力气了。这是在更高层层次”上的“真实”。譬如写“人”,你写到的几个材料虽都是立在其事”,但你这几个材料是“摘其所需”的,那么,经过你的思了的形象。有些“事\"你掐头去尾孤立地看,可能是一个样子,你联系从总体上去考察、把握,可能又是另一个样子。所以,把握“整体”的真实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

“准确”是和“真实”相联系的。所谓“准确”,就是确凿可靠无误。记人,姓氏籍贯、面目特征、脾气禀性、音容笑貌刻画准确;叙事,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原因、结果,要交代确切;引文,作者、篇名、内容、标点、出处,要描述准确。“准确”、“真实”要在细枝末节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活色升香 拒绝我表白,怎么哭的还是你 女配在年代文里做万人迷 星空堙灭 寻宝游戏降临:宝箱奖励万倍提升 打工情事:那些年我们曾经相爱过 尝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