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七章 太行陉军论(三) (第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丰九域志》和《宋史·地理志》并未提及白陉。《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90载:“在辉县西五十里,接修武有白陉,太行第三陉也”。在明末清初修的《读史方舆纪要》中,也只是提到“有白陉”,也未述及其历史。即使在清末修的《河南通志》、《卫辉府志》中仍查不到白陉。究其原因可能是白陉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利于交通往来。八径中的大多关陉附近都是河谷狭口,而白陉只是盘旋在山峰中的崎岖小道,交通往来十分不便,打仗用兵经常绕道而行。

昌平县“北十五里有军都陉”。因陉在军都山,故名军都陉。有一些历史典籍中更将居庸关与军都陉并提,是因居庸关为军都陉道上的关隘,居庸关亦曰蓟门关,均为南口至八达岭通往桑干盆地的天然孔道。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西汉时期称居庸塞。

太行八陉就其地理位置讲,可分为南四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和北四陉(军都陉、浦阴陉、飞孤陉、井陉)。随着中国历史上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北移,南北四陉的作用也随之变化。在宋代以前,政治中心集中在长安、洛阳、开封、邺等,南四陉是中原的自然北屏,该线以南川原平衍、少险可依,占据南四陉,控扼太行山南端,处于居高临下之势,攻京都者可驰骤易达;保京都者可屏藩坚固。元以后,建都北京,政治中心由中原移至京都,太行北四陉成了安邦卫国的门户,所以从元开始当政王朝都要在北四陉修堡筑垒,加固长城,守以重兵,比如军都陉一处,明朝初期守兵最多达至人,置道口墩塞多达73处之多。

……

姚刚睁眼,心动神安,心里终于明白今时今日,太行第三陉白陉,应该未被发现,白陉茶马古道行商始于几百年后的晋代。太行第八陉军都陉,今称居庸塞,恐怕也是只有当地百姓才知道的土塞,未被正史所记,毕竟昌平县已属幽州边关,应该在几十年后,建武15年,光武帝刘秀迁雁门郡,代郡,上谷郡三郡百姓至居庸塞居住,才大力修筑成关——居庸关。军都陉才被视为北抗匈奴,出兵草原的军事要道。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公主的坏心思 大唐李承乾 三国:我为刘禅,霄汉永灿 三十六计之三国群雄争霸 汉武帝:老五你想收拾谁 大夏第一太子 三国:开局沦囚,厚黑军师归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