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143章 秋天的记忆 (第3/5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车默默经过。只是当初老长沙城中与断续蝉声相伴的稚嫩“扯麻糖”声已不再可能灌满我们的耳朵了。

牛郎织女神话,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农历七月初七名“乞巧节”“女儿节”,这是中国古代一个专属妇女的节日。是夜,夜观天象,据说可见牛郎、织女二星相会于天河。

唐诗中杜牧已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名句,之前在公元六世纪生活的南朝宗懔已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七夕节风俗,说当时妇女于天上牵牛织女相会之夜,“结彩缕,穿七孔针”,又“陈瓜果于庭”向织女“乞巧”等,这些风俗与1200年后清代光绪年间编撰的《长沙县志》等书记载的长沙七夕风俗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可见风俗传承,并未变样。

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荪在晚年回忆说,她小时候在湖南时,于七夕夜也曾乞巧。除在庭院以瓜果敬织女星外,更要新月星光下,用红丝线穿七口绣花针。那夜用大瓷盆盛清水放在月光下,次日早将花针轻轻横放在水上,如果花针浮而不沉,且日影射向水下时,针影现出如花蕊,如笔,如算珠等,便是乞到巧了。

夜乡间,习绣女子多会在朦胧月色下穿针引线,乞求获得织女星的神授。

临睡前,湘绣女们并将七夕夜穿针的五彩丝线,悬挂于门外树梢枝头,因民间传说,是夜夜深之际喜鹊会往天河搭桥,这些丝线会被喜鹊衔去,铺搭天上鹊桥,湘绣女们也以此寄托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俗传七夕当天,乡村四处已不见喜鹊,俗以为喜鹊在这一天都飞到天上去为牵牛织女搭桥去了。七夕过后,在树头嘈嘈啼叫的喜鹊,如果细看,会发现它们的头上毛羽已现出白色,这是因为它们上天为牛郎织女搭桥被他们踩过的缘故。

农户们于七夕常有夜看天河明晦之俗,谓可卜当年米价。天河暗,则米贵;天河明,即米贱。究其实,大抵因农户皆“靠天吃饭”之故。各行各业都有靠天吃饭,老天爷赏饭吃,才能吃得最香。

“七月半,鬼乱窜”。农历七月半,在中国民间向来俗称“鬼节”,此日烧包祭祖,道家则称此日为中元节,佛家称盂兰盆节。可见七月半,儒释道三教汇流,互相影响,所含神秘色彩颇浓。农村人向来也迷信,这是不争的事实,米云母亲都有点迷信。

长沙有句俗话:“挂宝祭土,烧包祭祖”。“挂包祭土”说的是清明,“烧包祭祖”则说的是七月半。

七月半烧包祭祖,在长沙人意识中,意在纪念祖先,追思教养之恩,其出发点符合中国传统的“孝”的观念,因此从民国起,政府以破除迷信、推崇科学及防止火灾等理由,禁止民众过“七月半”鬼节,但七月半烧包之俗,却直到现在,仍在湖南各地流传。

民间“七月半”烧包,可从农历七月初一,一直烧到七月十五。但民众公认七月十一至十四这几天的黄昏和夜晚为烧包的最好时期,这一时间段因烧包而带来的空气污染值也一定非常高。

七月十五,民间相信这一天是“鬼门关”,因鬼门关闭,烧包太迟,祖宗只怕领不到包封及钱纸了,故“鬼节”虽称“七月半”,实际上七月十五这天,长沙城内阒然清净,反倒无人烧包。至于七月初一起,会有人烧包,则是烧给新亡之鬼的。

从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半打止的鬼节期间,长沙人“接祖宗”也分别有“接新客”和“接老客”之说。“新客”指的是新亡之鬼,接它们要从七月上旬开始接;老客则是亡故已久的人,包括老祖宗,在七月初十后接就可以了。过年还有拜新年的习俗,就是给新亡之人拜年。

大人担心孩童“火焰”较低,怕其撞上不干净的东西,故禁止其出门,或告诫大人带出必须早归。

七月半烧包,在烧包时,会出现一个个印着蓝色或红色花纹、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娱乐:让你上台卖惨,没让你笑场 我在梦里逐步成神 一夜成了大富豪,前女友都气疯了 杀我?你连我的防御都破不了 今天影帝又倒霉了 最弱异能?我靠熟练度斩神! 都市:我的十世反转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