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就是在那段时期,藏传佛教顺势来到了鸡足山,接着,缅甸的佛教也跟着过来抢生意,二者很快就在鸡足山占稳了脚跟,在官方的支持下,势力很快就超过了道教。
到元代以后,鸡足山上就有了以寂光寺为主的8寺71丛林,清光绪年间,发展到以祝圣寺为中心的36寺72庵,刚好凑足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这108将,和尚加尼姑最多的时候超过三千位。道友们会不会问,山上有多少道观,多少道士?您看看地图,鸡足山这几座山头能摆下多少庙,放下多少观?详细的数据没有查到,不过明代有位大旅行家,走哪记哪,道友们应该想到了,他就是徐霞客,不愧是闻名天下的资深驴友,还真到过鸡足山。据他说,当时山上除了众多的庵寺以外,还可以看到玉皇阁、真武阁、玄武庙,可见当时还没有完全被佛教势力挤走。不过到了清初,再到山上看看,到处都是108将,有时候进庙里面会发现,咦,这里怎么有座玉皇阁,那里有座真武阁?诸如斗母阁、玄天阁这些道教建筑都成了寺庙里面的建筑了。比如玄天阁在碧云寺里,玉皇阁在圣峰寺里,显然这些佛寺占了原来的道观的地盘,还好做人留一线,没有把道观彻底给抹干净了,据说庙祝亦佛亦道,当真是佛道其乐融融。
接着说鸡足道者。
顺治十六年(1659年),鸡足道者北上来到北京,道友会不会问他为什么没去更近的龙虎山呢?还记得吧,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十五年、十六年,王常月先后三次在白云观开坛讲法传戒,会上大谈龙门玄风,大讲持戒的重要性,“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盛况空前,远在云南的鸡足道者听说后,怎么能不心生向往。
不过有些学者说鸡足道者去北京并没有见到王常月,而是拜见了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昆阳,总之这二位之一“契其德”,传授了一些道法,还给他赠名为黄守中。当黄守中提出要受龙门大戒的时候却被拒绝了,原因是时间未到,你不用着急,回去好生修炼,“但住世,越百三十秋,大戒自得”。什么意思呢,回去好了保重身体,假如你能活过130岁,自然会有大戒送上门的。虽然黄守中没有受戒,还是按龙门派字辈得了一个“守”字,显然也被吸纳进了龙门派的队伍中了。龙门派的字辈前面提到过,“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黄守中和伍守阳一样,都是第八代。
不久,黄守中回到了鸡足山,开始研究怎么才能把龙门心法和自己的西竺心宗——实际上属于密宗心法,二者相融合,学术界称为龙门西竺心宗。黄守中还经常招来门人弟子们搞些学术研讨,渐渐地,龙门西竺心宗在江湖上有了些名气,他也成了一位佛道兼修的江湖高手。
以上就是闵一得亲自来拜访黄守中的原因。不过这里也有个小问题,如果闵一得是1790年拜访鸡足山的话,此时黄守中的年龄已经远远不止130岁了,至少也应该是140岁,如果是真的,那么他应该是龙门派硕果仅存的八代元老了。
这次来访,闵一得带来了一样对黄守中来说非常重要东西,就是王常月传下来的三大戒书。黄守中得到本门大戒法书后异常兴奋,赶紧招呼弟子取来了自己压箱底的大梵斗法回赠闵一得,接下来就进入了亲切友好地学术交流阶段。
闵一得在鸡足山上住了整整三个月,期间黄守中抄录了三大戒书,应了当年“大戒自得”的预言,闵一得也掌握了大梵斗法的精髓,这就意味着“西竺心宗”多了一条走出云南的大路。
临别时,黄守中专门为闵一得举行了传法仪式,“泣拜而祝”,并说“西竺至宝,汝已易得,善护正宗”,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闵一得走后不久,黄守中就羽化了,门下几大弟子,主要有管天仙(管太清)、大脚仙(王太原)、王袖虎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