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二十九章 李荣v义褒、慧立 下 (第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结果:道教说我没输

第五次李荣、灵辩论“道玄义”:

在这次辩论之前,660年时,李荣曾被放归四川,663年才又被诏了回来,参加了与大慈恩寺辩论“道玄义”的。

663年六月,李荣在蓬莱宫蓬莱殿讲道,灵辩又跑来踢馆。

李荣以《升玄经》开题“道玄不可以言象诠”。二人争论的主体大概就是能不能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本体定义出来。李荣借鉴了吉藏和尚的二谛论,也来了一手玄可以说也不可以说,有说也无说,可诠也不可诠这种两头都堵的辩论技巧。所以嘛,这从侧面也说明了道教对佛教思想的吸收和完善,并且也希望得到佛教的认可。

结果:算是平吧。

经过几次辩论,可以看出,经历过几百年的发展,佛教在本体论的形而上的哲学理论方面发展成熟,成就要高于道教,甚至高于儒家,老百姓说这个人能言善辩,却不能忽略背后是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作支撑的,佛教的确精于也善于在理论体系、思辨方式等方面研究发展,都非常善辩,这个方面流传的经典的故事极多,大家一听也很有道理,很有意思的样子。

经过争论,实际上对于本土的哲学文化发展是有益的,道教有了完善义理的动力,儒家同样得到了借鉴,李荣和成玄英为代表的重玄派在本体论的阐述方面有了显着成绩。我们都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但却很少有人知道道士们费了多少脑细胞,来解释这简单的一句话,就是道是万物的本源还是气是万物本原?道又和气是什么关系,道如果是本体,那么气是什么?诸如此类的种种理论。

总体来说吧,二教之争,特别是第二阶段的本体论之争,对于佛道双方的发展都有裨益,道教的哲学体系从本体论(重玄学)向着道性、心性修养的理论方面发展,佛教也吸收了道教的心性思想的观点进一步完善了涅盘学说,从而更加容易被贵族阶级接受,简单说就是忽悠起他们来更加得心应手了。

由于李治病情开始加重,武则天渐渐掌权,加上双方基本上也算分出了胜负,所以唐初的佛道之争算是告一段落了。

鉴于自身在道学理论及佛学思想上的欠缺,这方面的内容没有能力驾驭,就不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有兴趣的道友,可以找找李荣、成玄英的着作读读,后面也会再讲到重玄派的内容,到时可以再参考一下。

这里还要再简单补充一下,唐初的佛道之争并不只是我在这里说的这两次,比较着名的还有关于沙门拜君父的争论、关于《老子化胡经》的争论、关于为金仙和玉真二位公主修建道观的斗争等,当然这些佛道之争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涉及理论体系,所以就没有特别进行划分,但这些也都算是这二次争论的点缀吧。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明海兵 大唐:最强争霸系统 医品毒妃倾天下 人在大唐,朝九晚五 清明上河图 帝国第一家丁 晋末的卯金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