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卷二:初露峥第91章 攻克三屯营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事后清点,黄金也折合成白银,一共是三万多两,这仅仅是鞑子的一个甲喇,抢劫了遵化的一些乡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鞑子对中原百姓的掠夺是多么残酷。也可以看出大明的社会已经很富有,已经进入了近代文明的边沿,资本的力量已经开始萌芽,如果不是被处于落后的渔猎、奴隶社会的满清统治,中国最低限度也会与西方文明并驾齐驱,走向资本发达的现代经济社会,而不是任人宰割的落后国家。

三屯营是背靠大山的军营,北门面向大路,是正门,南门面向山区,说是山,其实就是丘陵地形。山中预先埋伏了北方支队的一个连,和官军的一百人。这里,朱顺没有让官军带旗帜,全部隐蔽于山林中。三屯营的溃兵一到达伏击地点,步枪、掷弹筒一齐开火,面对这样的火力骑兵的威力无从发挥,何况还是不利于骑兵的山地,向前冲锋只有被屠杀的命运。经过两轮冲击后,绝望的鞑子们开始四散奔逃,丘陵地形,也不可能堵死所有的道路,亡命逃窜的鞑子也不少,被俘虏抓获的大部分是伤兵。

官军一百人的用处就是抓捕俘虏。打硬仗,不能指望这些官军,打顺风仗抓俘虏还是蛮积极勇敢的。官军也乐于干这个事儿,对这些鞑子搜身,都有不少油水。

三屯营攻击战干净利索,很快就结束了。两千个鞑子,抓了300多人的俘虏,打死近约两百人,其余的逃亡了。逃亡的鞑子,可能到京城附近去寻找他们的大部队,也可能零散逃回辽东,在当地落草为寇的可能性很小,语言不通,加上鞑子的外貌,谁见了都会杀死他们。由于鞑子的残酷杀戮,无论百姓官府都是对他们恨之入骨。这个年代满族人还没有汉化,外貌特征还是不同于汉族的。

就像后世的蒙古族一样,大草原上的蒙古百姓,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但是城市里的蒙古族人和汉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比如,蒙古人颧骨高,眼睛小。斯琴高娃就是蒙古人,你能看得出来吗?绝对看不出来,他们和汉族人没有什么区别。北京城里有众多的蒙古人、满人,他们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它们的祖上已经在北京生活了两百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清代,内城(就是原来的东城区、西城区,前门楼子以北)的居民大部分是满族人,还有部分蒙古人。斯琴高娃就是这样的蒙古人。由于元朝的统治,散落在各省的蒙古人很多,这些人已经完全融入汉族之中。

......

王元雅亲自经历了全过程,真是痛快之至。他感慨之余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强军之下无名将!这等强军,不需要多少谋略,只要不孟浪,按部就班的打就是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甚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从而达到战争的最高境界。没有了不起,令人称道的战绩,当然就出不了名将了。

如何上报朝廷,笔下生花,那就是王元雅的事情了。朱顺清点一下战场,就带兵返回了北山。按事先的约定,分了一半缴获的战马,三屯营就移交给王元雅了,三屯营一战的俘虏也全部移交。

在古代没有什么优待俘虏,人道主义的说法,尤其是异族的俘虏,一般就是杀头,汉族对待外族如此,外族对待汉族也不例外。这样对待俘虏,除了泄愤之外,对敌对我都没有好处,弊端很多,但是这个年代,没人考虑这些事。

朱顺和王元雅约定,明天开始救助难民。官府派出吏员、官军。北方支队派出一个营的官兵。官府、北方支队各出一半的钱粮、衣物。遵化城和北山设两处难民营,暂时收拢难民,营中安装大铁锅,每日供应两餐粥食。

北方支队战前高价购买的粮食,部分保存在遵化城中,这些粮食,后来以低价卖给了官府。官府的救济粮,就是这部分粮食。

崇祯二年十一月十九日,遵化地区有组织的救济战争难民的行动开始了,在大明朝这是绝无仅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庶子之征 权驭大明 寒门风骨 首辅家的小农妻 重生为杨广:我在隋朝耍流氓 杨广重生记 焕光划夜